近年來,很多人開始着重養生,特別是一些被認為是Superfood的食物越來越受歡迎,但最近美國有營養學的專家出書直指Superfood的概念不過是一種媒體的營銷概念,這一詞根本毫無意義。
紐約大學營養與公共衛生教授Marion Nestle在他的著作《令人厭惡的真相》(Unsavory Truth)中發表了多個食品行業對自身產品以資助發展科研進行宣傳的研究,發現許多未加工的健康食品都在過度吹捧自己對人體健康的益處。
他指出任何食物都有其營養和對健康的益處,而不是Superfood。所以健康是在於均衡的飲食,而不是進食單一食物,他們並不建議任何人集中一種食物去改善健康。比如曾被聯合國選為最受歡迎的Superfood藜麥就被指含有的蛋白質含量比白飯高一倍,熱量較低同時較易令人覺得飽肚。但只單靠藜麥提供蛋白質可能導致貧血,而它的高纖特亦有可能引起胃痛、胃漲氣等問題。所以即使是吃藜麥也需要同時進食其他食物,例如肉類去保持均衡。
而這本著作其實主要是圍繞一些針對某種單一食物的研究,不少由行業資助的營養研究讓某一種食品看起來特別有益,他在書中引用了對石榴汁的研究作為一個例子,一些由行業資助的研究表明,石榴汁具有抗氧化活性,但事實上所有水果和蔬菜都含有抗氧化劑,而並不是某種水果的特有之處,而且科學家都現時都並未確定有更多的抗氧化劑是否就對身體越好。另一種有着健康的代名詞之稱的食品還有牛油果,事實上每個牛油果就含有約240個卡路里,相約於一碗白飯的熱量,卻被包裝為減肥聖品,都是因為這些研究起初是由牛油果工業組織(the Hass Avocado Board)資助的。
事實上,把食物貼上「超級」這個標籤後,其食品價格的確變得更昂貴,譬如藜麥自2000年開始在歐美不斷地藜麥吹捧健康又高營養後貨價曾比起最初升了50%,曾經有一段時間,藜麥價錢貴得連種植當地較為基層的人都吃不起,還𧗠生出許多生態和公平貿易的問題。
有些種植這類型超級食品的地方,可能原本同時種其他植物或飼養動物的農民,為了應付市場的需求,將農地全部改種同一款超級食品,而種藜麥原本其實要每八年休耕一年,但現在已經難以停止種植,無法休耕,對生態造成影響。
有市便有價,消費者最後就成了這些企業的幫兇,吃貴價食品到底是真的因為其營養價值,還是潮流所趨,讓自己看起來更有生活品味呢,這似乎也是一種愚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