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全球學院發布最新畢業生作品的季節,每年6月都是時裝設計畢業生之約。除早前Central Saint Martins的學士課程畢業生發布了畢業作品,本地來自理工大學的Institut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又稱ITC)均在6月6日舉行了畢業表演。
不過是一年之隔,本年度的畢業展卻起了多樣變化。首先,入圍學生(即是時裝表演的Finalists)由傳統制度的六套服飾,縮減至四套。聽說,管理層希望此舉能有助減輕入圍學生的壓力,順勢增加入圍名額。對於該變動的實施與初衷,屬過來人的筆者暫不予置評。
還記得求學時,導師常說:花上四年修讀的一個時裝文學士學位,不是為了入圍畢業展,那到底是為了什麼?
沒錯,有勇氣跳入時裝設計這個範疇,當然希望能一夜成名;花上四年苦讀,換來一兩分鐘的榮耀和歡呼。雖然我早已下定決心放棄時裝設計的發展,但最後一年可是毫不後悔地做好個人作品,一方面是負起了保持理大金漆招牌的責任,另一方面則是對自己四年來的一個交代。
含辛茹苦地入圍了,設計卻由六套縮減成四套,時間的長度不如副歌部分。高潮來臨時,另一個系列已踏出台上,還未好好的感受便已落幕。我實在認為,此安排殘酷地抹殺了一眾畢業生的努力。正如老掉牙的美劇情節般,母親不願在長子生日時誕下幼女,因為有些日子、有些時間,的確需要名正言順的「自私」;「這是我的1分26秒!」…頭尾斬開、fade out了別人的音樂,看者心酸,猶如長子失寵還要與妹妹共享生日蛋糕。掌聲與歡呼都分不清是你還是我的了。
不知是亂世氛圍影響,還是學生們絕處逢生。今屆的畢業作品的確是一番新景象。向來認為本地設計學生,最叻是捉人心理,知道入圍的秘訣大多是手工精細、或帶有某某大師的影子便能成事。但是宏觀今屆作品,則分有兩種門派,一是角色塑造,利用富有共嗚的角色設定,配合了時裝設計元素、融入潮流的筆觸,打造成與別不同的作品。另一門派則是以設計故事為主打,但是此手法知易行難,設計的故事如何利用布料與剪裁呈現?即使是外國名校的畢業生,都難以應用此等概念,本年的理大則有兩位學生起義。
以下是筆者心目中的四大傑出系列:
《Object> Garment> Object》
by Wong Pak Chung Jason
Jason Wong的《Object> Garment> Object》系列奪下了全場總冠軍,又何須錦上添花?
老實說,在台下看到作品時,毛孔頓時收縮,心中盤算:天啊!理大竟然有一位如此大膽的設計學生,四套服飾不用單一布料貫穿,不用單一的color story來告訴你「這是一個系列」;但一併表示時卻非常和諧,概念不用多說,就是把物品化身成時裝,心思細密得把高跟鞋都換上服飾的布料。友人跟我說:他的設計故事很有趣,首先是酒店的高樓外觀,然後是reception的抹手布…酒店房間的牀褥…系列以一份「禮物」作結。
最終宣布他奪得冠軍時,坐在筆者對面的觀眾(應是設計師的友人和親人)激動落淚,雖然與設計師並不相識,但賽果公布時,依然會熱淚盈眶。希望他的系列能鼓勵後來的學生勇敢實現個人對時裝設計的看法,改變以往一式一樣的作品取向。
《Garment Contour》
by Leung Wing Sze Rachel
富有實驗精神的時裝設計是畢業作品中常見的方針。不過多年來,眼高手低的多,能身體力行把概念付諸實行的,或許只有Rachel一個。此系列運用了最根本的設計元素——顏色與形狀,在3D的服飾上縫紉了2D的裁片,形成一種視覺矛盾的趣味。一抹綠、一抹橙的耳環均為系列添上當代及新世代的活力。
《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
by Lam Yuk Shan Sarah
上文提及的其一門派——角色塑造,是畢業生Sarah Lam的獨門秘方。系列以母親的角色為主軸,在服飾技巧以母親為藍本,例如是勾花的針織設計,俗套的襪褲;輪廓則取材自藝術家Louise Bourgeois的作品,以摩登的角度重塑了母親Heroine的形象。
豐富的層次感是系列的重點,東歪西倒的胸衣、裙裝形神地描繪了每位母親的辛勞。
《C9》
by Cheng Jannet
Jannet Cheng的《C9》十分突出。在場刊的一角上更印上了一句富有力量的statement:Ugly women can also be beautiful!
就如Diana Vreeland說過,一點Bad Taste就像一抹辣椒粉,It adds spice!川久保玲在2008年推出的秋冬系列《Bad Taste》,亦曾經說:There’s value in bad taste.
《C9》的系列着實是異曲同工地把醜化身成有價值的事物,重新定義了大眾對「師奶」的解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