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從來是個傳統社會所避諱的話題,它深切影響人身心卻難以判斷與說清。為了更好統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列寫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就如精神疾病的「聖經」列明診斷標準。當中,跨性別(transgender)更曾經被歸為心理疾病,並有個負面名字: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性別認同障礙」。直至2013年才改名為「性別煩躁」。
早前22歲的紅髮超模消失半年,Westling 從Natalie 變性成Nathan,重獲自信,被推上雜誌封面;Oslo Grace 走男裝也走女裝,外型受到Gucci親睞,2018秋冬服裝秀上手持複製龍引起注目。究竟transgender和「疾病」有掛勾嗎?而世衛最近終於為大家解開迷思。立法移除Trasngender在精神障礙名單中移除。
Natalie Westling變性成Nathan Westling
「跨性別者」不是一種「障礙」
其實許多人早已經知道「跨性別者」不是心理疾病患者,但科學根據是我們對疾病的解釋。為何跨性別人士會在這灰色地帶遊走?
APA指出,「異常的社會行為,(如政治、宗教傾向)並非精神障礙,自身與社會間的衝突也非精神障礙,除非由於是個體功能失調所導致的結果。」然而,跨性別者的雖不符合社會常態,但功能並沒有失調,也有能力正常生活。而且,雖然很多跨性別者也經歷痛苦,但亦有不少跨性別者並不把自己的性別認同視為殘疾時,活得暢快。簡單而言,一個能自由表達自我的環境其實能削弱跨性別者困擾,既然環境會影響他感受痛苦的程度,所以意味每位跨性別人士都是獨一無二,跨性別人士並不能與「精神疾病」劃上等號?
若當「跨性別者」認為自己認同的性別才是自己最自然的狀態,何談痛苦?
如今世界衛生組織通過立法,不再將跨性別人士列為精神問題,可正正表現社會邁出的一大步,亦無疑讓世界各地的跨性別者受益匪淺。
對這決定,英國的LGBT慈善機構Stonewall發言人表示支持:「Transgen 不是一種精神疾病,很高興世衛認識到這一點,讓跨性別者接受自己。」
Ralph lauren
H&M
德州變性女子連環遇害
跨性別維權人士孜孜不倦致力於支持邊緣群體,爭取權利。然而可悲的是,世界上還有不少印有守舊人士缺乏同理心與包容性思想,甚至對跨性別者施出身體上的暴行。 就在上星期,美國一位23歲的跨性別女性Muhlaysia Booker被四名男子毆打後為自己發聲維權,卻在一個月後被槍殺,讓人心酸。
跨性別是否成為一個疾病,環境影響是重要的一環。希望社會各方面能抱著更積極的態度,以文明開放的眼光繼續推廣這方面的觀念,而在這一層面上,軟性的文化是最為重要,時尚界在這個關鍵時候,也飾演重要且具影響力的角色之一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