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不是天生,而是成為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這句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名言,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那是女性主義的經典讀物,強調女人生活在一個由男人主控的世界,長期屈居於「第二性」。第二波女權主義以「個人即政治」為信念,提出過往被認為女性的「自然」特徵,實質是父權下產生的意識形態。由 KY WONG 及 AADITYA SATHISH 策劃的展覽《ONE IS NOT BORN A WOMAN》以此為題,並引進女同性戀女權主義者之一 MONIQUE WIITTIG 的討論,展出 ANABELLE LAU、徐皓霖、TEKLA TAMORIA 及陳子雯的作品。
WIITTIG 主張「女同志不是女人」,她所指的女人固然是異性戀霸權下的「女人」(即是女人有特別的性別特質)。WIITTIG 重申波娃的觀點,指出「女人」是社會建構的。再者,她對抗異性戀霸構,力爭廢除性別分類,讓每個人解放個人的性別表達。WIITTIG 是把性別劃分與階級劃分並置,並認為性別存在與主人及奴隸存在源於類似的信念。在當下的時間點看來,WIITTIG 的思想始終是極為進取。她在談的,已超出「女人」不「女人」。《ONE IS NOT BORN A WOMAN》參考 WIITTIG 針對社會對身分建構的觀點,權力何以描繪在女性形像?套用策展語的話是「一個人如成為女孩,然後再成為女人?」
《ONE IS NOT BORN A WOMAN》展覽
SQUARE STREET GALLERY 的展場不大,簡單由兩個類近正方空間組成,展覽中,最注目的是陳子雯(IV CHAN)的雕塑作品,IV 運用半透明的布料著動物形狀四輪車,塑造成難以明確指出形狀的雕塑,《THE KISS》保留了四輪車如恐龍或爬蟲類物的基本造型,車輪展露於人前。《THE KISS》置在中央的位置,無疑是一種邀請,邀請看見作品的人接觸,又或是一種誘惑,誘惑觀者「騎」上去。又因「騎」字語帶雙關,總有點情色的意味。與此同時,玩具可視之為母親/父親缺席的代替品。最經典的例子是心理學上的「軟物依戀」,那是小朋友意識到自己與父母(以母親居多)是不同的獨立個體,而向軟物賦予一些與母親相關的特徵,藉此換來一些安慰。
《THE KISS》在IV的作品裡,算是比較具像。相對之下,靠近白牆的《SPREADING LIKE A BUTTERFLY》的形狀更難以用確切地形容,有點像花,也有點像人的性器官,粉肉色的布料又令作品有點像截肢。布料下的玩具若隱若現。IV CHAN 的雕塑作品讓我想起禁忌,禁忌不單單是性,而是關於小孩的性。有趣地,當我們談論年少的性,往往會把重點放在青春期。皆因青少年踏進青春期,性荷爾蒙分泌會增加,身體很有機會有短時間內產生變化。然而,從兒童發展心理的角度而言,即使是處於幼兒階段的小孩子(正正就是會玩塑膠玩具車的階段)都會對身體產生好奇,會因好奇觸碰自己或別人。IV 的作品令我想起 NEIL POSTMAN 提出的「童年的消逝」,思考何謂「童年」。原來「兒童」概念的存在不足400年歷史。難怪在博物館看見中世紀的油畫,孩子的外觀總是像個「小大人」,絲毫沒有孩子的可愛感。自「現代童年概念」出現,兒童與成人、即是童年與成年是有明顯的區別。
IV CHAN, TO BE AN ORCHID, 2023
「ONE IS NOT BORN A WOMAN」展覽現場
IV CHAN, THE KISS, 2023
作品以差異性提出敲問的,同樣見於徐皓霖的雕塑作品系列《YOU DRESS ME UP》。兩件塑雕作品《YOU DRESS ME UP: BRUSH》及《YOU DRESS ME UP: MINI》均是挪用現成品,同樣是日本動畫魔法少女的作為基礎,佐以肥皂和頭髮,從而敲問少女形象。日本動畫魔法少女好比我們對少女的幻想——可愛而勇敢。值得注意的是魔法少女的「變身」可視之為女孩憧憬成為大人的一種反映。徐皓霖的雕塑特意把肥皂和掉落的幾條頭髮並置,令人想到純潔女性與污穢的聯繫,不禁令人反思誰定下那些少女形象?抑或,少女擁有的神奇能力(哪怕是天生又或是後生)能夠以魔法扭轉乾坤,自主命運。若果IV和徐皓霖的作品提出的問題是撫心自問,ANABELLE LAU 的畫作的矛頭就是大刺刺的對外。她以大尺寸放大了日本成人漫畫雜誌《COMIC HOTMILK》,畫下以男性為預定讀者的女性形象。畫中的姿態既可視之為女性的挑逗(譬如畫中少女把手指伸向內褲的姿態),與此同時凸顯了在男性凝視下的女性形象。ANABELLE LAU 的放大設定,儼似批判式的濾鏡,教人不得不正視,主流社會對女性形象的社會規範。
ANABELLE LAU 的放大處理,全然的 IN YOUR FACE,使人不得不回避。這種反客為主的精神更見於徐皓霖的錄像作品《RABU RABU》。此作品是廣州時代美術館的委約作品。驟眼看來,《RABU RABU》像是電子遊戲《心跳回憶》(臺灣譯作「純愛手札」的全球第一個全年齡取向(也就是不設定玩家的年齡限制)的戀愛育成遊戲系列)。錄音的開始,跟一般的戀愛育成遊戲無異,充滿好奇心而有活力的少女在螢幕中露面,經典的追女仔橋段,一些你問我答的設定。畫面一轉,《RABU RABU》似是被病毒入侵一樣,少女忽爾重拾自我意識,打破被追的局面,重新掌控遊戲規則。旁邊由 TAMORIA 創作的掛毯《SPEAK FRIEND》帶來邀請的意味,邀請觀者了解其私密的一面,也就是少女自主的關鍵歷程。TAMORIA 的巨幅掛毯《BABY》勾勒了藝術家在醫院照顧康復中的母親的情景。從作品看來,更像是嬰兒回到母體內,預示了母女之間的關係。從嬰兒、少女、成人階段,展覽的藝術品均有其折射,展覽視之為女人的房間也無不可。
HOU LAM TSUI, RABU RABU, 2023
TEKLA TAMORIA, BABY, 202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