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人指本年某設計比賽的獲勝者涉嫌抄襲,而對象就是一位在英國讀書後回港的設計師Christian Stone,好奇之下找到他的Instagram一看,的確頗有原創性,糅合了打機、科幻等geek文化,視覺上有點怪奇前衞,於是馬上找他接受MING’S Faculty訪問,有這麼一個洋名的他出現時,卻是一個很有90s香港風格的cool kid。
這「藝名」的由來是什麼呢?Christian Stone說︰「小學時愛看《American Next Top Model》,最喜歡的一位模特兒叫Christian,它可以是宗教的、也可以是男生或女生的名字;而同時我也很喜歡Lara Stone,常笑言自己是她的細佬。」雖然這名字沒有與設計直接相關,但相信能夠幫助他在時裝業闖吧,畢竟叫外國人記住中國人的拼音名字更難。
看了他的畢業系列,打遊戲機的元素十分突出,連logo都是戲彷PlayStation的PS成為CS,那麼Christian還受什麼影響呢?他指出,打機可能是一種市場形象,但真正想探討的是cyberpunk、數碼文化以及科技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我最喜歡打的是Game Boy Advance,所以作品風格應該是retro futuristic多於真的futurism。」他的lookbook造型也是散發着一種2000年代初對未來的負托邦(dystopia)想像,有點「生化危機」ACT式的可怖。「我這一代90後,成長期正是互聯網、智能手機各種科技冒升的年代,我想以此為品牌中心點。」
談到有哪位時裝設計師對他影響,他指入口品牌是高貴簡約的老佛爺Chanel,但很快就被天馬行空的Alexander McQueen吸引。「我想發掘一點新的東西,我的東西比較是概念先行,而不是從現有的衣服發展出來,McQueen對大家的影響之一就是應該以概念先行,而非考慮潮流。」在英國考過GCE後入讀Central Saint Martins修讀女裝設計4年,他認為最重要就是找到個人的風格和思路,而這4年也讓他思想更自由和開放,不再像在香港般感覺被困。
Christian的IG名字不是品牌而是”imongrindr”,而他名字的串法也將”O”寫成”0″,開了一個gay joke,那麼性別元素在他的設計又處於怎樣的位置?他指出開放如聖馬丁,都因為他修讀女裝,但畢竟行show卻幾乎用全男班模特來演繹unisex的作品而作出疑問。「當時解釋,因為我在Hood by Air實習時做男裝為主,思考很多時用男性身體,設計也較少曲線。其實衣服穿在女孩身上也有另一種效果,但由男孩演繹則更有舞台效果。」Christian的設計目標是既有男裝的功能也有女裝較為多元化的輪廓。而在Hood by Air實習,不但與團隊惺惺相惜,更獲得了信任和肯定。「他們celebrate gay的黑人文化,作為與他們不同的一分子,我會思考怎樣創造屬於我的東西。」HBA不是大品牌,只有十多人,像一個非常親密的家庭。
除了科技、性別,本土文化也影響Christian。做畢業系列前他回過香港一趟,在深水埗大受啟發。對他而言,那些舊爛殘的電器有一種特別的美感,就如網上流行的memes,這一刻的新科技轉眼就成明日黃花,而我們就用「迷因」來make fun of it,創作當代的次文化幽默語言,經典例子有Nokia手機加棍子變成槌子,這種功能轉化在時裝表現上,Christian就有背囊或似手提遊戲機袋子演變的的靴子,Galliano也在MMM的靴子上加手機架,是英雄所見略同罷。
去年9月,Christian曾在紐約發布一季系列,反應比他想像要好,令他喜出望外。「想不到一年後仍未有新系列,我仍未被忘記。」這有賴他在紐約和倫敦的人脈,而且間中也要做少量新作放到IG發售,保持一定收視率,以免被後浪和大品牌所淹沒。「獨立設計師除了累積經濟實力才可繼續走下去,太密集地追潮流發布新系列也未必是好事。」
最後,筆者問Christian對於涉嫌抄襲事件有何看法。他認為時裝學校的訓練中如果太着重潮流趨勢的研習,很容易令同學慣於模仿;但時裝設計也有所謂zeitgeist,同時代的設計師都在同一時代氛圍中感受到接近的時代精神,關注相似的題材,何況時裝設計很難證明誰抄襲誰,意念靈感都在空氣中飄蕩(Rick Owens語),讓設計師呼吸着。
Christian Stone,香港出生,畢業於英國Central Saint Martins 藝術與設計學院,主修女裝設計,現以倫敦為基地。喜愛電子遊戲,受cyberpunk及數碼文化啟發,致力以時裝設計探索人類與科技之關係,相信通過「玩樂」可以逃逸平庸生活,簽名式設計為玩味unisex服飾,在功能服與非功能服之間遊走,希望以此改變時尚未來的基因圖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