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後的時裝從業員,普遍靠後現代的方法認識時裝,一律先見照片後見真跡,所以資訊吸收時常常出現「取章取義」的情況。對每樣事物的認識,只能單靠個人記憶,從而作出判斷。有時把一些 side story 無限放大,但對品牌的重要事跡卻毫不認識。不過,這不是誰與誰的錯,一切是能說是「後現代」的其一特徵,反映了現時爆炸資訊真偽難分的年代的面貌而已。
若然川久保玲是時裝界「奶媽」,那麼奶爸是誰呢?除了 Martin Margiela,筆者實在一時想不起有誰能與川久保玲齊名了。Martin Margiela 的偉大,相信各大時裝人都略知一二。不過,這位「奶爸」背後的「奶媽」— Jenny Meirens。你又認識幾多?
我們(香港人)愛稱(原名為)Maison Martin Margiela 為 ‘MMM’,簡單來說就是 Margiela 品牌的縮寫。但筆者認為,其實這三個字母,常稱為 Martin Margiela 只佔了兩個,還有最後那個 “M”,理應是屬於 Jenny Meirens 的。
左為Martin Margiela本專。雖然很多人說他從來不露面,但那是開設品牌後的事。
Portrait of Jenny Meirens, courtesy of T magazine.
Even if she saw the world in black, I saw the world in white
隨着 Martin Margiela 在 2008 年離開品牌,剛巧是 Jenny Meirens 離開品牌的首個十年。當時的 ‘MMM’ 已被 Diesel 集團的 Renzo Rosso 收購了,隨後邀來 John Galliano 掌舵品牌,更除去了 “Martin” 一字,自此 Maison Margiela 縮寫少了一個 “M”,如同除去了 Jenny Meirens 的姓氏,確確實實成為了一個 “Label”,昔日的神話亦早已面目全非了。
在 arte 的紀錄片中,為 Jean Paul Gaultier 工作的 Margiela(最右)。
全白標籤是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靈魂;日歷標籤已是後事,是品牌商業化後的改動。
全白標籤配以四點縫線,用意是希望方便顧客除去標籤,更甚者是 anti-idolism 的其一舉動。
雖說 Martin Margiela 是位時裝設計的奇材,但是缺乏主理營運品牌事務的 Jenny Meirens,一隻手永遠是拍不嚮的。
此話何解?或可從 Maison Martin Margiela 這個品牌標籤說起。
品牌,起源自 ‘Brand’ 這個單字,非時裝產業定下的術語,但反而能追本溯源,從時裝常用的原材料——羊毛上獲得端倪。
傳說當時的牧羊人,為了放羊時能辨別羊羣,故此打上烙印,以便辨識。換句話說,Brand 的功能,有如一個印章,功能是「給人記得」的。
不過,天材又怎會一般見識?與 ‘Brand’ 的定義相反,Martin Margiela 與 Jenny Meirens 有不同的解讀,反而選用了全白標籤,配以四點縫線作品牌標記。用意是希望方便顧客除去標籤,更甚者是 anti-idolism 的其一舉動。
Jenny Meirens曾經說:我們當時不賺錢,但同時沒有負上債務。這才是自由的根本。
兩位多年來的隱世過活,實是一種選擇。若然品牌的標籤不是全白,二人最終選擇去當「明星」的話,品牌又何止「沒有負上債務」而已?不過此舉實是呼應了 anti-idolism 的概念,以服飾為生招牌,不玩名人效應,只賣設計是 Maison Martin Margiela 的最大本領。
Martin Margiela的聰明在於把廉價的元素,畫龍點晴成有型的設計。
因早前舉辦的回顧展,大家對 Margiela 在 Hermès 任創意總監的那六年,亦有了相關概念。不過,你知道此舉是 Meirens 的主意嗎?對於Meirens 來說,與 Hermès 的合作,不是談夢想,更莫論是改變世界等等的理念。她透露當時 Margiela 在 Hermès 的設計迴響還很強差人意,不過,現時的人對 Maison Martin Margiela 的印象,只限在那些他們很喜歡的設計上。那六年的光境,早已化成塵埃。
品牌當時不賺錢,所以 Martin Margiela 與 Jenny Meirens 沒有為品牌賣廣告,也沒有與一眾編輯聯誼。沒有預算聘請專業模特兒;便找來朋友、路人,套上頭套,叫觀眾把焦點放在服飾上;又成為了一個「因為貧窮,所以有創意」的故事…又曾在免費報紙上賣了一小格的時裝騷廣告,在報紙出版那日取了大量印本,繼而用紅筆圈了該一小格的廣告細節,發給一眾嘉賓。
Hermès by Martin Margiela FW 1997
與 Hermès 合作所賺的錢,最終還是回饋在 Maison Martin Margiela 身上。這實是品牌背後的代價。
Jenny Meirens 笑言這是最便宜的邀請卡
Jenny Meirens 笑言這是最便宜的邀請卡。筆者看後卻百感交集,明明現時的時裝產業富裕了很多,為什麼反而新一輩(即是我)、新一代的主將們依然那麼技窮?時裝產業在我眼中還未算是「沉悶」,但驚喜確實不再。
時至今日,Martin Margiela 與 Jenny Meirens 雖已離場,但種子依然遍地開花。由最忠實的繼承者 Demna Gvasalia 接棒,在 Vetements 與 Balenciaga 的系列中,以街頭風格重塑了 Margiela 的設計元素。雖說 Demna Gvasalia 並非一位百分百的原創者,但是他卻能繼承師傳秘方,繼而煮出一碗好湯底,彌補了時裝人對 Martin Margiela 離場的遺憾。
說實話,雖說 Adrian Joffee 與川久保玲這組合無懈可擊,甚至是個商業與創意的完美組合。但我卻認為 Martin Margiela 與 Jenny Meirens 卻是時裝產業需要的一對。Jenny Meirens 是個有看法,有膽識的人,Martin Margiela 相信她,感激她,二人共同成長,共同闖出一片天。這種關係,已非「成名後的川久保玲邂逅 Adrian Joffee」能相提並論了。
我明白時裝沒有商業目的,就不是時裝。但是把時裝商業化的手段亦有分高低,設計品牌頻密地更換主帥,是個做法肉酸的示範。真正能與商業共階連理的,理應如 Jenny Meirens 般好玩,Adrian Joffee 般自由,已非機械式地睇數做人就能成功的。
畢竟世上沒有一種東西能永遠增長,能無限增長的亦只有癌症而已。
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復刻標籤
Vetements x Champion SS17 同樣彷效,更索性把標籤印在服飾表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