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雜誌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可以欣賞係平日「大書」永遠都不會出現的排版、故事、固定的結構和欄目。喜歡閱讀、愛發掘獨立書刊,是出於一份好奇心,打開雜誌每一次期盼的是對腦袋的衝擊,只有獨立雜誌才可以給予我這種震撼。
這次筆者想跟大家分享的獨立書刊,是早前在東京代官山蔦屋書店發現到的,是一本來自荷蘭的獨立雜誌 MacGuffin,雜誌上方寫道 “The Life of Things”,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卻會為生活帶來影響的物件設定為主角,是為半年刊。而每一期就只有一個主角,目標清晰,題材鮮明;透過不同的切入點和敍事手法,有趣的影像和排版,將這些設計和藝街品由活生生的一件貨品融入生活,再進行詮釋。
像筆者手中這本也是最新的一期,題材是人人都有的褲子 “The Trousers”,只是封面都自覺有趣得很,比起有哪位大明星登的封面來得更有啟發性。影像的主角就是一條褲子,用屁股的口袋當眼睛,褲浪充當鼻子,褲腳疊在面當嘴巴,組成一個可愛的笑臉。試問又有哪本雜誌可以放棄商業考慮,完全以藝術條件作考慮設計封面?
整本書主要分為四大部分,包括 “PANTS UP”、“PANTS DOWN”、“PANTS OFF”和“THE LIFE OF THINGS”。第一部分先由歷史開始說起,像穿牛仔褲的牛仔,青年文化與baggy剪裁的關係、工服workwear的前世今生,最後用A至Z跟大家解說,褲子多年以來是如何在社會上生存下來的故事。
第二部分帶我們從材質和結構的角度入手,當中最有趣的部分少不了 TROUSERS DATA,用數字為大家分析不同結構的褲子最終的結局可能是以正價出售、減價出售,什至是被遺棄的悲劇。同一時間後面又繼續解釋,一條價值19,95鎊的牛仔褲,成本的分布是如何;還有要多少公升的水先可製造到一條牛仔褲的數據冷知識;後面又有如Margiela般解構手法,介紹一款既是帳幕,又是褲子的發明,再來還有整頁都是褲子布料,各種tartan格紋的視覺盛宴。就連褲子的口袋,都用了數頁的編幅去講解,相當徹底和多元。
第三部分終於詮入時裝設計師和流行文化的世界,用褲子探討設計師在性別定型上如何突破、男性為何不穿裙子、藝術家如何用身體改變世界的故事。最後“THE LIFE OF THINGS”部分,每次都會邀來一位藝術家,其創作會與當下期數有關,同時反映社會和生活的話題,跟她進行深度訪談。這期就邀請到藝術家Iris de Leeuw(aka Red Iris),其作品以太空衣作靈感,外酷顯眼的拉鍊細節,是可換褲管、拆出來的設計,其可貴之處在於反映了她心目中理想社會的模樣,至於如何反映,大家可購一本詳閱當中訪問。
整本雜誌的時裝廣告就只有一隻,要關工業、設計事的設計師就是RAF SIMONS,相信大家跟我的想法都一樣,讀到最後這頁的廣告也覺得他是眾望所歸,相信這些廣告都不如平日的時尚書刊,分分鐘這隻唯一的時裝廣告都是搭膊頭印上去;那又如何?如果筆者自己有能力做一本雜誌,都會甘願免費印上川久保玲、Simone Rocha和Raf Simons的廣告!
MacGuffin 以往的主題包括有The Bed、The Window、The Rope、The Sink、The Cabinet、The Ball;好想將全部都帶回家呢。
如果大家都是一位「文青」,返家鄉(東京)時都一定有到過這間蔦屋書店,這書店可是相當有規模,雖然是連鎖,但代官山這間肯定是flagship,井井有條的分類,上至國際書刊,下至underground小眾出版,什至來自澳洲的獨立雜誌都有齊。筆者觀察到的現象是,日本人還真的十分喜歡看雜誌,真的會有人站在這目不轉睛翻手上的雜誌,光是這種修養都值得我們學習。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