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Yuyi
Andy Warhol
Andy Warhol 在 1968 年已預言:「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 15 分鐘。」50 多年後的今天,情況毫無偏差。我不是 Andy Warhol 的 fans,對他的作品也沒有太強烈的祟拜。他曾被批判過份商業、廉價、賣弄、造作。可是我認為他卻切實地反照大眾文化內涵,「媚俗」有何不可?
在 MING’S 十月號合作的藝術家 John Yuyi ,其創作經常受各大名牌與雜誌愛戴,而她同樣道出這句話的另一哲理,在快速的媒體流動世界中,重點可能並非成名與否,而是「捉住自己的機會,能走多遠便努力走多遠。」
recommended readings
在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有十五分鐘成名的機會。
我們生活在大量的媒體和資訊當中,就如處於吵鬧的街市,周圍的人在叫賣,KOL 們都是來:「來看我、來看我。」其實藝術不也就是一樣的事嗎?
有人說藝術不應與金錢掛勾,而時裝更是有錢人的奢侈事。
但私意認為,好的作品和藝術或許無分商不商業、裸不裸露、媚不媚俗,而是它能否提供更延伸性的反思或意義,如 Dior 的 show 結合了舞蹈元素催了不少嘉賓的淚、Westwood 的奇裝異服又激起幾度迴響?
這些「反思或意義」可能在每個人身上也獲得不一樣的投射和角度,就似是鏡子一樣:有些是翻溫熱了人性該有的美好而使人感動;亦有些可以把人們所隱藏的黑暗面顯露而感到痛快。
有美的身體,以身體悅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悅人;其實也沒有多大分別。
榮格形容自照的自戀與恐懼:「任何人只要凝望水面,最先看到的就是自己的臉。捫心自省的人免不了得面對自我,與之對質。鏡子不會奉承諂媚,只會如實呈現。我們習慣裝模作樣戴上面具,真實的臉孔則隱身幕後。但攬鏡自照的經驗往往帶給人恐懼。」有人喜歡照鏡,也有人害怕。所以人們才會認為 Andy Warhol 的畫像是鏡子般,而他以日常物件的關心,或許與其性格有關,「心理治療師認為收藏癖算是一種自我療法,因為感到無助,遭人遺棄,孤獨難耐,才會忍不住不斷收集物品,藉此尋求慰藉。他內心的焦慮深切,他害怕湮沒、遺忘,才收集日常生活碎片成癮,無法自拔。」
商業或成功與否,當然,無論是對大眾、或只對自己,更好的藝術當然具有治療作用。
捧起妳破碎的心,讓它化為藝術。
美國演員
有網路成癮症和精神焦慮的 John Yuyi 小江,從台灣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畢業後,Yuyi 發行了個人的泳裝系列後,開結建立自己風格,將圖像創作用刺青貼紙的方式轉印到身體上。很快地便受到國際各大媒體的注意並爭相報導,連時尚品牌包含 Gucci、Alexander Wang、Carven 和最近的 Kenzo。
她把包覆她的情緒壓迫轉化成創作的能量,推動她將腦子裡的想法執行,她對美麗事物的高敏銳度,成就了她的風格,創造無限簡單卻讓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經常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實驗的Model
Johnyuyi 為Metal拍攝的封面
她曾在 MING’S 訪問中提及,Gucci 的合作後,她開始對別人的祝福與邀請沒太大感覺,因為她走得已經比自己想像中快和遠了。可見,所謂的「成功」到了一定的高度,便會出現麻木,而唯有由心底享受藝術的過程,人才能持續的滿足。
她的作品中,體現到藝術給予她的「忘我」狀態,就如 Andy Warhol 一樣,擺脫當下情緒的最好治療方式,正是她創作的過程。
你可能說我有點膚淺,但商業跟藝術並不衝突,藝術商業化、商業藝術化,也 win-win 啊。也許不是每個人也需要成名的機會,也不是每個人也憧憬名成利就的人生,但捉緊每個閃光點,走自己想通往的路也是讓人心充實的要訣。
想了解更多,之後可以看 MING’S 跟小江的專訪喔!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