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金屬寶石雕塑「心花振翅」,紅寶石925顆357.31卡、紫晶500顆1,078卡,黃晶470顆3,522.7卡。
曾幾何時,中國是偉大的,同時,中國又是令人沮喪的。堂堂大國被譏笑為「翻版王國」,情何以堪!這種行為,更為不少華人設計師帶來負擔。
香港珠寶設計師陳世英
香港珠寶設計師陳世英,07年在瑞士巴塞爾珠寶展,展出鈦金屬高級珠寶一鳴驚人,12年成為首位獲邀參加「巴黎古董雙年展」的亞洲藝術家,16 年亦是首位被邀往荷蘭馬城和美國紐約參展「歐洲藝術博覽會」的華人珠寶藝術家,縱橫國際珠寶界多年,近幾年,他致力四出演講,剛於倫敦Central Saint Martins,跟教務長Anne Smith展開一場珠寶藝術創作的對談,隨之亦會展開歐洲演說之旅。
出發前,先跟《Ming’s》大談創作經驗,原來,Wallace也試過眾目睽睽之下被外國傳媒追問「你對中國人總愛模仿西方品牌有何意見?」陳世英以柔制剛,道理說得透徹,才不怕被比下去。
「世英切割」雕刻,茶晶重270克。
87年,Wallace創作了「世英切割」(Wallace Cut),更曾被歐洲傳媒譽為「亞洲雕刻天才」,他的想法,倒也有趣,「我曾想極也想不明,怎樣才能在一顆寶石內投射出三個面貌出來,超越三維空間(3D)?我走去學寶石切割,自製一個銅磨盤,將一顆鑽石固定在內,慢慢磨出成品來。
「後來,始發覺定要先計好折射面,再反過來雕刻,切割得到突破,工藝卻解決不到。Wallace cut是在一顆透明寶石(水晶)入面進行雕刻,普通切割方法,鑽嘴一分鐘36,000轉高速,若深入寶石內層切割,易令崩邊或裂開,定要水中進行,靠水力穩定轉動,我每雕一下也要將寶石拿上水面,吹乾再看清楚下手是否準確,放回水中繼續雕刻,不斷重複。」如是者,花了兩年半功夫,才做出一件成品。除了技術,還要訓練想法,平時我們的正向思維,這裏用不着,「我要練習逆向思維/工藝,水中雕刻,便是一種心力。」
清朝乾隆時期(1736-1795)白玉龍帶鉤,祖母綠、紅寶石、剛玉、粉紅剛玉、彩鑽。
想當年,Wallace隨父母由內地移居香港,9歲才入學,惜13歲便輟學,做過紡織、小販、送貨員,73年輾轉入行成為寶石學徒。「輟學去當童工。嚮往別人讀書,可是,獨個兒逛舊書攤翻書也覺無從入手,自覺讀唔成書就沒前途……現在,四出演講,算是彌補兒時所失的心態吧。」人家學師實習兼謝師,要做滿六年才稱得上「滿師」,他只學了九個月,便離開師父,「我愛研究和將不同工具拆件再逐人重組,漸漸覺得學不到東西。」離開後,便用「40蚊」去學素描,再學國畫、油畫,「眼光變了,腦中全部出現格仔,落刀好準確。」是興趣改變命運?「知識才可以改變命運。當時,只知道自己條路就要這樣走下去。」
杏形翠榴石一顆 10.7卡,翠榴石、鑽石、粉紅剛玉、黃鑽、紫水晶、鈦金屬。
剛在倫敦的演講,現在,Wallace想推動的不止技術,還有工藝背後的想法,他覺得,這更能啟發別人。「我也曾在港大教過三年專業課程,發覺影響力不夠,我想將個人技術/工藝推到極致,進入一個助人啟發未來的領域,工藝只是基礎,是有形的,你去追求工藝時,內心產生的每個變化,卻是無形,影響才深遠,你說我自卑又好,自大又好,這就是動力。」
自命百足多爪的Wallace,身兼珠寶設計和雕刻家雙重身份,寶石學、雕刻法、色彩、機械工程、3D打印、VR什麼都要學要懂,「我只想做到一件事,就是當別人看見我的珠寶作品時,會以為背後這個創作人是畫家、音樂家、雕刻家……在表達內在情感、經驗,以及對空間的看法。
「以寶石作為創作媒體,限制很大的……純粹做雕塑,我不用兼顧眼前這種物質是否適合佩戴?仲要多功能?但當你做完一件作品,別人只將你看作一個普通設計師,甚至打金師父,很少將你及你的作品或技術看重至藝術層面。」
你似乎是想為珠寶設計師爭啖氣?
「我只希望提倡珠寶的藝術性,讓人認同設計/製作珠寶也是一種藝術行為。」這正是他所謂正致力推動的「想法」。
對於曾被外國傳媒追問中國人模仿西方品牌的意見,學佛多年的他,心定人定,理性分析嬴得感性認同,「互相模仿是一種創意藝術工藝的交流,外國品牌幾多腕錶一樣雕龍雕鳳,難道我們又控訴你們模仿我們嗎?現在,吃中國菜也會為紅、白肉配上紅、白酒,西方人又會拿筷子,當大家互相尊重的時候,這便是一種互相提昇、鼓勵的行為。」他更用作品去說服西方人,華人的創作力也不被他們遜色,「西方社會,比較公平,你得的話,他們會欣賞你,你唔得,就會柴你台,作品會說話。」
黃鑽1顆10.05卡、髮晶1顆211.74卡,祖母綠、彩鑽、紫水晶、髮晶。
慢工出細貨,是珠寶設計以至製作的重心,時下互聯網講求快狠準,跟「工藝」二字背道而馳,掌握箇中精髓,並平衡兩極,便是珠寶設計師當下面對最大的挑戰。「科技可以穿透時代。
「Internet加速我的認知,譬如百合花原也有紅色,只是聖母瑪利亞拿着白色,為了代表純潔,中國古代百合花更帶有檀香味,用以驅邪——這些知識無疑能夠讓我多一點靈感和衝擊。」作為有血有肉的人類,未來世界,如何定位?「人類優勝的地方,正是創作。
「科技潮流、市場跟我息息相關,不可以固步自封,去年,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我們也有過一場digital和physical論壇,VR能將博物館各種藏品立體地呈現觀者眼前,但我卻覺得不夠深入,若論人與人的距離,不及面對面來得真實,對我來講,科技定要擁抱,但最重要還是要面對面交流。」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