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Margiela》,首齣深度訪談以前曾在Maison Martin Margiela工作的眾人,正因「罵治」本人從不願現身,又以集體主義作為團隊創作理念,不標榜個人,結果卻成就時裝史上最(應該是)神秘的個人光環。
今次荷蘭拍攝單位Mint Film找來前「罵治」大家庭眾人現身說法,嘗試將歷史還原,我們也找來紀錄片導演談談橫跨數年的拍攝過程,撮紀錄片中訪談內容。雖然「罵治」(人)離開「罵治」(品牌)接近十載,但他的身影,從來未在時裝人心目中褪色……
— Jenny Meirens, Co-founder, Maison Martin Margiela
Mint Film:何謂典型的 “Margiela”?
Jenny:我會說……不是公式答案。我認為這句最能代表 Martin Margiela,不像標準的服裝,是從來沒有過的東西。
……我們所做的只是試圖打破前人所做的一切。有時會正經做一個系列,有時不做。
從長遠來看,這種方式最大好處是得回自由,不必無時無刻回應這個時裝體制。
我們從來不想成為系統的一部分。
我們很窮。但我必須說,Martin 很擅長將一些便宜的東西變成優雅。他是這方面能手。當你一整體地看時,就會非常漂亮。
Martin 的想法是用白色棉布蓋住我們在跳蚤市場找到的廉價家具。我有時會懷疑,因為有氣派的家具其實十分難找。我記得我為我們第一個 showroom 買了一台Sony 電視機,以便向客戶展示系列。機身是黑色的。Martin 把它塗成白色。我以為我會心臟病發作。但 Martin 在這些事情上非常貫徹。對他來說,沒有別的辦法。
當我說不搞騷,Martin卻總是想做點什麼。因為他覺得要在特定的氛圍中展示系列,人們才容易理解。當我說這在經濟上不容許,會感受到他的沮喪。所以我們總想到辦法,比如錄像或者陳列,這是我們決定不走騷,而是在店舖展示系列的一個原因。
在顧客有機會親眼看到衣服之前,記者已先對系列評頭品足,是不對的。記者可以隨意唱好或踩到你盡,但真正買衣服的人給排在後面。我們認為顧客應該首先看到系列,他們才是需要感受的人,而不是新聞界。我們曾因此受到嚴厲批評,我覺得是一種恥辱。也試過記者們不想再跟我們溝通,我想:這是末日,我們會破產的。但現在大家都認為這是……
Mint Film:天才。
Jenny:是的。
Mint Film:這種對行業的厭惡從何而來?
Jenny:因為時裝的步伐是如此之快,設計師幾乎沒有時間思考。藝術家需要時間創作,作者寫書也要時間醞釀,但設計師卻在每季都像一頁白紙般重新開始。我們這樣規模,都有一條女裝,男裝和Line 6 便裝系列,其他品牌除了男女裝,還有 cruise line、鞋子和其他配飾,你必須能夠跟上,要保持得到,一點不容易。Martin 事事親力親為,要他放心委託其他人做,他不可以,我可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