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學一個新字。這則《紐約時報》報道標題,實在叫筆者失笑,原來在Instagram上要吸睛呃like,單靠美圖selfie、OOTD、美食外遊、感情放閃……已遠遠不夠,現在最新趨勢是長篇大論寫日記、最好是心靈雞湯式文字,將心掏出來給大家看。報道中有個副題是「We want to be seen — and heard」(我們希望不僅給看見,還需要聆聽),《紐約時報》將這批新型態的Influencers叫做— Captionfluencers。
不是說新一代不喜看文字嗎?現在反其道不僅是看,還要自己落手落腳寫。撰寫supersize的caption文字,有時是長達數百至上千字的短文,通常是充滿感情的心情表白,曾經是個人部落格最受歡迎的模式,現在已經轉移到一向注重圖片多過文字的Instagram上。《紐時》這篇報道,還找來學者、IG的產品總監、幾位Influencers來作出旁證,引證這些水蛇春囉嗦標題及文字,顯然有牽引力量,可以幫用戶吸like,報道引述澳洲一家廣告公司的branding strategist話:「形象可能首先引發到別人的好奇心,但最終人們追求的,還是深入的溝通及互動,希望感受到圖片背後的故事。」
Lena Dunham IG
Lena Dunham,是HBO大熱喜劇《Girls》的創作人及主角,她在IG發布了自己在家穿著睡衣的自拍照,配合一些深情表白的文字,「我們中的一些人需要療傷,因為我們感到害怕,我們所愛的人、我們認同的人都受到了攻擊,這是一場無法真正撥開的迷霧。」她post上一張她手中拿著自製珠子的照片,告訴她IG上三百萬的追隨者說:「我在這裡療傷,包括我的雙手及心靈。」
老老實實,別人由衷的深情表白,其實沒有什麼不妥,若果不愛看不看就是了,問題就在由衷這兩個字。到底是否genuine從心而發,抑或只是另一種吸like吸engagement的技倆,筆者無從判斷,「識睇一定睇留言」,這篇報道的網友comment非常精警,不少還一針見血,可見心水清的,大有人在。
「這種自愛的表演是浪費好的努力,建議將相同的時間用於有價值的事業上,例如在當地食品銀行工作或自願參與社區清理。」
「走出去,人們。不要整天在鏡子裡看著自己。」
「這種媒體在新媒體中距離Kim Kardashian只有一步之遙。我不在乎Sophie Gray的粉刺或假睫毛。去看書或做什麼都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