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想像空間是無限大的,怎樣為設計注入溫度與意義,是設計師的工作之一。故事設計師ALICE WONG與時裝設計師ANDREW LAU,兩位均相信「故事」對作品的威力,所以他倆都喜歡收集不同人的故事,將這些想法化為設計概念,以時裝、影片、展覽展示出來。
ALICE WONG是誰?
她是一個故事設計師,於荷蘭出生,四歲後回港讀書、成長,其後又重回舊地修讀資訊設計碩士,畢業後擔任荷蘭燕豪芬設計學院資訊設計碩士學系的專業導師,最近一年更跟隨ATELIER LUMA的藝術總監JAN BOELEN四出工作。她認為每事每物都是設計,最吸引的是當中的故事,所以她喜歡收集不同的故事,以作品說故事。
回想自己當天為何選擇成為設計師,ALICE認為是「反叛」造就現在的她。讀書時有想過做新聞主播,因為可以看到第一手資料,但又覺得讀稿不夠創意。她不愛讀書,不明白為何要背下別人喝醉酒時寫下的詩,所以她選擇設計,因為可以不受形式所限,不用被科技牽着鼻子走,她就是一個不甘現狀的人。
故事設計師ALICE WONG
ANDREW LAU是誰?
他是一位時裝設計師,畢業於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環境及設計學院。起初是因為中一時加入視覺藝術學會而認識時裝設計,當時的學會師兄,就是現今的時裝設計師CHRISTIAN STONE及LOGAN CHAN。ANDREW笑言當時在學校看到CHRISTIAN,他只是普通路過都像行CATWALK一樣,每次學會聚會又會不斷看時裝表演的照片,連「唱K」時也在看,影響他也漸漸愛上藝術與時裝。
中學畢業後也沒多想,就是以修讀時裝設計為目標進發。他認為時裝設計最吸引的地方,就是可以用衣服說自己或別人的故事,或是自己學到的人生道理、一首歌、一個MV,也可以放在衣服上。
時裝設計師ANDREW LAU
「我希望自己是標奇立異」
ANDREW笑言,爸爸以前經常說他穿得標奇立異,以前的他會覺得很生氣,但現在卻覺得這四個字很帥。不論是個人穿搭或是設計,ANDREW都拒絕一成不變,就算使用的技術是一樣,但他都會勇於嘗試不同的呈現方式,就如走進一間復古店中,每一次你都會找到不同感覺,每一次都是全新體驗,他希望自己的設計也能帶給人這種感覺。
ANDREW自中學就對時裝設計產生興趣,他會學師兄們不斷畫畫,但他的畫紙,是課室的學生桌。
何謂「故事設計師」?
這個概念或對我們較陌生,是指設計一本故事書的設計師嗎?ALICE四歲時回港,是因為爸爸去世,當時媽媽不願意向ALICE透露爸爸的死因,只說「若有人問起,你說是車禍就行了」,這句話讓她暫時放下對爸爸的好奇。後來在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的設計學系畢業後回到荷蘭,她慢慢開始思考爸爸的死因,她甚至跑到歷史資料館翻查有關爸爸的新聞,最後媽媽終於說出,爸是被殺的事實。此時ALICE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以來對「爸爸」的形象,都是從電影畫面及旁人的描述中借來。
「例如槍戰,即使你未曾開過槍,你腦海中也有槍林彈雨的畫面,你甚至不會知道你手上的槍是從《標殺令》還是《007》中借來,因為你的腦袋已經像AI一樣,將畫面自動生成出來。」這一刻ALICE才驚覺,原來這些二手畫面的資訊對她有莫大的影響。她為自己起名為「故事設計師」,因為她認為每事每物都是一個故事,收集不同故事,再放進自己的作品中,引發讀者的思考。所以ALICE的作品中沒有對事件、想法的答案,「LET STORY SPEAK ITSELF」,就是她的宗旨。
出走與探索
ANDREW一直都嚮往外國讀書的生活,想離開香港看看外面的世界。於是他透過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建立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加上大學老師的不斷鼓勵下,他決定在大學畢業後參加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的「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DFA HKYDTA),於2019年得到去英國中央聖馬丁學院進修時尚專業(男裝設計)碩士的機會。
在英國中央聖馬丁學院進修時尚專業(男裝設計)碩士,是ANDREW一直嚮往的事。
而一直在荷蘭生活的ALICE,卻是因為「他鄉遇故知」而參加YDTA。「在外地遇到香港設計師,得知他們拿着一份獎金出國工作/進修,而且可以利用獎金發展自己的設計項目,的確別具意義。」她深明參加要求是要在得獎後回港工作2至5年,但她也願意「為獎回港」,為香港設計界做些事!ALICE在2020年獲DFA HKYDTA贊助,得到跟隨大師級設計師JAN BOELEN工作的機會,目前主要在法國工作。「他是一個很聰明很厲害的人,他給予設計師很多自由度,只要看到他出現,就是質素的保證。」
以作品說故事
常有設計界前輩說過:「要做好的設計師,學懂說故事的技巧很重要!」ALICE與ANDREW同樣是為自己的作品注入故事,讓作品充滿溫度。
ANDREW在英國期間創作的AW22 系列「25」 ,就是以香港老一輩的衣着風格為創作靈感。
「我在碩士課程中設計的系列是以香港的老伯為主題。他們有獨特的衣着風格,會穿涼鞋、釣魚背心、POLO恤衫等。然後我就幻想當自己變老後,或許會忽然回憶起年輕時的珍貴片段,可以是與人約會時一同欣賞的日落,可以是與太太在陽台看書。這些美好的事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未必察覺。」 ANDREW說。
ANDREW於是利用立體剪裁,在POLO恤衫正方加上一條以相同布料捆成的鎖鏈斜帶,塑造額外的觸感並注入他的故事。「小時候媽媽帶我坐紅VAN上學,她會用手搭着我,做我的『人肉安全帶』。以往按創作主題造衣服,我可能會直接在衣服上加入相關的圖案,令人一看便明白主題。但現在我的方向不是那麼直接,反而是從文化及故事中得到啟發,再透過生活中的潛移默化,慢慢構思出我腦海中的影像。」
「剩女」一詞的出現,代表了「一孩政策」衍生的男多女少問題。作品:'MARRIAGE MATTERS' (2019)
在ALICE的作品中,她偏向不在作品中展現答案,反而是希望讀者在欣賞作品後自我思考,或與別人討論,從而得出自己的想法。她選擇利用已有素材,將讀者已熟悉的畫面製作成「二手」的作品。她曾以「剩女」為主題創作多媒體作品,當時她透過看洪理達的書,研究「剩女」這個名詞的由來、對社會的影響,並發現中國政府怎樣透過電視劇,將「剩女」、「女人要嫁人」的概念軟性地滲入大眾的思想中。
「當時我選了一部中央電視台的劇集《女大當嫁》,內容講述一個34歲的女教師,受家庭壓力所逼,與不同男士走馬燈式相親、戀愛的故事。我將37集的內容剪成5分鐘,將主角的轉變、抉擇展示出來,如身邊人對主角在相親、戀愛、準備結婚時的反應,展現女性在社會上的難處。」ALICE的作品不帶批判,為的就是讓讀者從中找出自己的想法。
ALICE WONG 作品:'MARRIAGE MATTERS' (2019)
最值得借鏡的是「批判性思考」
即使兩位設計師不同地方工作及進修,但他們對海外設計界最值得借鏡的想法一致,就是批判性思考的重要!
ALICE認為歐洲人偏向相信設計師的專業,或許是因為他們從小對藝術、文化、設計有認識,周末參加博物館已是平常事,所以他們對美學是有一定要求。「亞洲學生比較不敢反對比自己有權威的意見,就算心底裡不同意對方的想法,都會表面同意妥協。」但ALICE提出表達「部分同意」,甚至「不同意」都非常重要。「他們的批評不會TAKE PERSONAL,例如有人評論用綠色不好,這不是在攻擊設計師的眼光,而是以事論事。」
「在法國工作,很少看REFERENCE。」ALICE認為在法國工作值得借鏡的地方,就是他們不怕犯錯,也「厚面皮」地去嘗試。要找REFERENCE的話,他們偏向看更多書,或搜集一些當地的天然資源,如利用太陽花做隔音板、將海藻變成海藻膠片。「我們較少只拿別人做過的作品來做REFERENCE,然後指着圖片向客戶說『類似這樣』。我們有時會花長時間做資料搜集,或是畫出完整預想圖,落實後才正式開始工作。」這種方法讓設計師更了解設計的原因、構念,並非只符合客戶的意見。ALICE認為,若然香港的設計市場也有時間及資源做資料搜集,相信行業會更百花齊放。
走在英國的「潮人街」上,ANDREW說要與朋友比賽誰會得到最多讚美。
英國與香港的教育方式不同,令ANDREW學懂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而ANDREW在英國的碩士課程中,是以教導學生發掘新想法,訓練思維方式為主。「老師的話不是100%正確,就是我在香港從未有過的想法。」ANDREW舉例如看着一件衣服,可以思考為什為要這樣造、為什麼有人會買、為什麼有人不喜歡,在思考的過程中的得著,就可以放在自己的作品中。吸收香港的實戰教育,與英國的思維訓練的教育方式後,他認為是更加全面,照顧到一個設計師在實戰與思維上的需要。
在英國生活久了,ANDREW學到最深刻的道理是「厚面皮」與「不害羞」。ANDREW坦言自己在香港甚少主動讚美別人,但在英國時卻經常有外國人在路過時稱讚自己,再交談幾句。「我家附近有條潮人聚集的街,我會與朋友約定穿得最漂亮,然後走在這條街上,比賽誰得到最多讚美。」ANDREW認為大家都不要吝嗇讚美,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一句普通的讚美對人有多大的影響。
ANDREW正準備開YOUTUBE CHANNEL,其實是籌備已久的計劃,六月就會正常式實行了!
成為為人帶來啟發的人
對於未來,ALICE與ANDREW都有着不同的發展,但他倆都希望成為一個為人帶來啟發的人。「我即將要開一個英文YOUTUBE CHANNEL,訪問我在香港與英國的時裝界朋友,又介紹一下我喜愛的電影、動漫,我有想過拍片設計一件動漫角色會於2023年會穿的衣服,相信會很有趣!」ANDREW愛聽不同故事,他期望自己也成為說出有趣故事的人。
ALICE已在荷蘭燕豪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教授碩士課程近五年,她也曾短暫回港教授設計課程,她發現兩地的學生、社會對設計的認識也大有不同。「香港的設計都是講求商業,有種『賣不出去就是差的設計』的想法存在,所以香港學生習慣較少時間做資料搜集,較少思考設計當中的概念,相反是以解決問題及在DEADLINE前完成為目標,最後客戶就變成你的腦袋,設計師只是工匠。」
ALICE回到香港後,她期望自己作為香港與荷蘭的橋樑,向香港學生介紹別處的教育風格、設計,盼能改變香港學生的躺平心態。《被討厭的勇氣》是ALICE很喜歡的書,她認為在香港長大,批評是經常面對的事,但我們其實可以學習去犯錯,就算工作做得差不要緊,因為工作並不代表生死。學習與自己和解,並適時地放慢腳步,想休息時就休息,關注內心,是堅持做創作的關鍵!ALICE經常鼓勵學生們「TRUST YOURSELF, TRUST THE PROCESS」,她相信讚賞可以使人進步!
「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
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的「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旨在嘉許18至35歲具創意的香港設計師及設計畢業生,培育香港設計人才,得獎者有機會獲財政贊助高達五十萬港元,遠赴海外著名設計公司工作 6 至 12 個月,或到設計院校進修 6 至 18 個月。新一屆獎項現正接受報名。
截止報名日期: 2023年6月28日
網上報名及詳情:YDTA.DFAAWARDS.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