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我們心底裡清楚 “Baby Doll” 剪裁是代表六十年代、”Hippies” 要跟七十年代劃上等號,事實上,時裝潮流都只是一個個循環,就算某種風格與設計與某個時代有着緊密的連繫,這些設計的影子都不會完全被時間的洗禮埋沒。
試想像你是一名不安於現狀的設計師,從事入門級的設計工作——每日研究他人所做的設計,從而滿足當前僱主的創造力,簡單來說就是將設計搬紙過紙……這就是 @Diet_Prada 創辦人Tony Liu 與 Lindsey Schuyler認識時雙雙於工作上面臨的困境。
@Diet_prada : Lindsey Schuyler & Tony Liu
究竟 @Diet_Prada 的起源為何?
我們會看天橋表演,並會互相以這些作為開玩笑的話題:「你看,這不是很像 Louis Vuitton Fall 2014 嗎?」
當他們於 2015 年離開 Eugenia Kim 的時候,Tony Liu 是一名設計總監、 Schuyler 是一名設計及產品開發助理。隨後 Liu 開創個人男裝休閒品牌 You As,於 Opening Ceremony 與 Mr Porter 有售; Schuyler 就創立諮詢品牌。在他們離開之前他們同時創立帳戶 @diet_prada——
以 Miuccia Prada(真正原創的起點與終點站)及 Diet Coke(原創的模仿者)作為命名的靈感。
@Diet_Prada 的首個帖子要追溯至 2014 年的 12月,第一個被 call-out 的設計是 Raf Simons 為 Dior 設計的 Pre-Fall 2015 系列的一件外套,與 Prada Autumn/Winter 2013 男裝系列的其中一個設計在視覺效果上十分相似。
其餘的 call out 包括 New York 新晉品牌 Giulietta 與早期 Louis Vuitton by Nicolas Ghesquière 的設計、 Sportmax 與 Céline 的 platform sandals、Zac Posen 與Dior by Raf Simons 的拼色細節……一路上, @Diet_prada 為我們帶來一連串的 OMGs、lols 還有無數個感嘆號,一句 “Dieters, discuss!” 擲下來,網民的情緒好像都仿佛被牽着走。
對於 @Diet_prada 向設計師 call-out,不時有人認為他們存在欺凌的成分,筆者眼見的事實是,對於大家鍾愛的設計師被 call-out,矛頭就直指 @Diet_prada;相反,如果是一些沒有人認識的品牌和全民公敵被掛上抄襲的罪名,大家就一致表示支持。
對於這些指控,Tony Liu 指出,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帶出任何諷刺的意味,更不明白為何時裝界的自我保護意識變得如此強烈,在其他行業,人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時裝界都應該引以為鑒,也許我們這種評論模式對時裝界而言還算是新鮮,大家尚未能適應,我們只是用一種極端的聲音作出評論,絕對沒有任何欺凌的成分。
「我們沒有想為難任何人,我們只是對大家誠實!」
根據《BoF》的報導指出,@Diet_Prada 早於 2017 年曾於 The Fashion Law 接受訪問,當時已向大眾披露他們的真實名字。這次接受《BoF》的訪問,是他們首次公開披露自己的樣貌——「理想的情況下,我希望能將 @Diet_Prada 變成我們的事業,選擇將我們的樣子與品牌的名字連結起來,相信對事情會有幫助。」
這對黃金組合表示,作為有別於傳統時裝媒體的自媒體,他們不用受到廣告與 editorial 內容所限,他們絕對有能力為時裝界帶來極大的影響與轉變:
「我純粹想幫助大眾建立批判性的思考,我希望能夠更純粹地表達對時裝界的愛。」
Gucci S/S 2018 RTW
在上年的 Gucci S/S2018 時裝騷,@Diet_Prada曾一度接管 Gucci 的官方 Instagram 帳戶,在完騷後隨即以 @Diet_prada 帳戶 call out 了數名涉嫌抄襲 Gucci 的設計師,包括來自米蘭的品牌 Attico——這紀念他們首度與時裝品牌寫上合作關係的時刻。
事實上,擁有信譽的雜誌媒體如 The New Tork Times與WWD 就算創造廣告性質的內容,也可以廣告刊登的理由幫記者蓋上保護罩;相反,如果 @Diet_prada 直接從品牌賺取利益,我們很難保證他們所發表的言論是未經過濾。
「我們絕對稱不上是記者,我們只是兩個想表達個人意見的人。」
如果這雙黃金組合能夠維持他們在發表言論時的透明度,他們能否靠 @Diet_prada 建立屬於自己的一門生意?就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