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稱為一種「行業」的,都必定有些傳統與「框架」。那麼,時裝產業的心臟是什麼?個人認為非時裝周(Fashion Week)莫屬吧。時裝周內舉行的Fashion Shows與Presentations展示各個品牌來季的設計,集合了全球的時裝從業員,不論是傳媒、買手、還是公關等核心人員,一律均在時裝周忙碌工作。各大品牌更會趁勢舉辦派對、展覽開幕等等活動,如一場時裝嘉年華般,紙醉金迷的畫面一浪接一浪,務求以最高姿態,營造時裝的魅力。
或許如此,參與時裝周的人愈來愈多樣。由本來只有買手、公關、記者等角色的參與,近年更滲透成為KOL、Bloggers、與一些Stylists的佔據地。不少人為了得到一張時裝騷的門票,無所不用其極地做靚個人Profile,穿最浮誇的服飾,在時裝周的街道上搶盡眼球。It’s all about FAME. 尤其本來不是記者、不是買手與公關等角色的wannabes,希望被某某攝影師拍下照片後一夜成名,不用再苦苦哀求公關們提供一張門票。時裝周逐漸失去其真正意義,就如Suzy Menkes 早前撰寫的 The Circus of Fashion, 時裝周早已變成show-off與尋找身份認同的一個「馬劇團」。
曾聽說有些Stylist明明一張門票都沒有,依然趁時裝周期間到達當地作外境拍攝,給人一種「我有得去Fashion Week」的錯覺。明明Fashion Week期間,models難有空檔拍攝、photographers大多會出席時裝騷拍攝。這樣差的條件,怎樣都說都說不過去吧?
從此可推論,能夠隻身出席時裝周的,就代表你是something。連前Vogue UK的時裝總監Lucinda Chambers在訪問中透露,沒有為雜誌工作後的她:”WILL I GET A TICKET?” 。江湖地位與個人職銜掛勾,一律只講「現在進行式」,甫離場便立即踢出名單。
「有門票=有權勢」的潛規則一直都在,只是個個品牌有本難唸的經,取向各有不同。若然以一張門票作為個人/報刊價值的標準,那會否有點可悲?
現時的時裝周就如大台藝員訓練班般,未知今季有誰跑出,有誰風光不再。眼見2018春夏時裝周如箭在弦,今回集合了公關、編輯們曾目擊最光陸怪離的「闖騷」事跡,就如跑騷已十年的Wyman Wong所言「我唔知去Fashion Week應該要做咩,但我好清楚有啲乜唔可以做!」,好讓你出發時裝周前有個警惕。
a. 趁場地Set-up前藏在洗手間直至表演即將開始
早年的時裝騷門票比現時少,不少人為了一覽心儀品牌的表演,不惜在場地set-up前衝入場所內的洗手間,直至表演即將開始。不過,今時今日的時裝周排程比以往密得多。若然不是當日首場表演,那就意味要犧牲其他品牌的時裝騷了。再者,今時今日的保安已完善得多,場地也不見得會有洗手間。這樣子「闖騷」,何苦呢?
b. 問已入場的相熟朋友借取門票
有些人會利用已入場朋友的門票,再度進場。不過,聽說現時的門票會核對身份,核對完成後會收取門票。倒不如試試request Standing門票乖乖排隊吧。
c. 聲稱自己on the list…
最後,同是誰都會諗到的「闖關」壞點子。就是一味向保安說自己on the list,又示意打給公關試圖給予保安壓力等等。不過,按筆者經驗,現時大多時裝騷門外的保安與接待員都會利用iPad尋找登記紀錄。儘管你怎樣大吵大鬥,沒有紀錄還是不能進場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