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STCOAT & JACKET LOUIS VUITTON
WAISTCOAT & JACKET LOUIS VUITTON
HOODIE & PANTS BALENCIAGA
FUR JACKET MIU MIU
SHOES CROCS
HOODIE & PANTS BALENCIAGA
FUR JACKET MIU MIU
SHOES CROCS
LEATHER SHIRT, SHORTS & TIE
ALL FROM BOTTEGA VENETA
SKIRT & HEELS GUCCI
BRA TOP YVETTE’S OWN
COAT BOTTEGA VENETA
ON YVETTE /
COAT BOTTEGA VENETA
ON SANY /
SHIRT SHEK LEUNG
“HOLOMETABOLISM” COLLECTION NEVIDEBLA
怪物
古法語「MONSTRE」意為怪物,源自拉丁語 「MONSTRUM」,意指預兆不幸,形狀異常並令人恐懼之物;「MONSTRUM」從「MONERE」衍生,意指提醒,警告,教導。追溯至原始印歐語 (PROTO-INDO-EUROPEAN) 「MONEIE」及「MEN-」,意指提醒、思考、思想,「MEN-」也是MENTAL, MEMORY 及 MANIA 的字根。相比客觀的外形,怪物 (MONSTER) 的原意更貼近主觀的想法。
怪物的隱喻
怪物從想像及文化而生,是恐懼、憤怒、內疚、慾望及禁忌的隱喻,警告著如果越過某些標準界線後可能會出現的可怕後果。中世紀各種會攻擊船隻的海怪代表著人類對未知海洋的恐懼,浪漫主義始於 18 世紀末歐洲注重情感、個人主義,提倡自然天性,對科學和工業持懷疑態度,是對第一次工業革命、蒙時代及科學理性的反思。《科學怪人》出版於 1818 年,18 世紀末意大利物理學家 LUIGI GALVANI 及 ALESSANDRO VOLTA 證明生物肌肉是經神經系統帶出電流而活動,19 世紀初甚至有運用電流使屍體「復生」的實驗。《科學怪人》作者 MARY SHELLEY 經歷幼年喪母及兩次喪子,生死、失落、內疚以及違背自然等既是書中主題,也是作者一生的命題。浪漫主義是對啓蒙時代及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反思。書名「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以「現代普羅米修斯」作為副標,暗示著悲劇終局及知識與懲罰的關係,而書中的怪人其實比具野心的創造者單純得多。首齣《哥斯拉》電影於 1954 上映,當年美國試爆氫彈導致日本漁船第五福龍丸上的船員遭到輻射感染,引發激烈的民間反核運動,加上廣島與長崎原子彈對的日本的陰影;哥斯拉成為一種核能危機的隱喻,牠其實也是輻射污染的受害者。
無法被輕易分類
怪物是無法被輕易分類的混合體,挑戰大眾既有的認知雖然具威脅性,但怪物比人類或標準物種不受世俗約束,更多樣性、更活躍的生命力也是令人著迷的地方。神話怪獸可能是人最原始擁有的能力,生氣時會長角,想要在高處遠方的東西時身體部份能進化得讓自己有能力去爭取想要的。在文明及社會規範下,這些能力或展示情緒及慾望的方式被壓抑著,是進化還是退化?日本傳統婚嫁服飾中的頭飾「角隱」,含意是要把新娘的「角」藏起來。日本傳統相信嫉妒之心會令女人變成帶有角的鬼形,如能樂中的般若之面。角隱是要提醒新娘在婚後,要成為順從丈夫意思的妻子,這也是掩蓋個性讓她順利嫁入夫家。YORGOS LANTHIMOS 的最新電影《POOR THINGS》中,由 EMMA STONE 所演的 BELLA 在重生後超脫於時代對女性的約束,毫無顧忌地追求情慾上的平等與解放。
當社會上出現無法以一言半語解釋及解決的危機時,某類人會被標簽為邪惡並會帶來不幸及災害,種族、性別、性向、疾病都可能是被標簽為怪物的原因,納粹口中的猶太人,被認為是女巫的女性、同性戀者及痲瘋病人都曾被認為是怪物。去界定何謂怪之前,可思考一下正常及規範的定義,這些定義會隨著知識及對人或事情的理解增長而改變。當海象首次出現在歐洲時被認為時怪物,因為海象是口裡長了牛角的魚;在一些保守地區,連體嬰依舊是帶凶兆的怪物。
能被分類就能被預期如何表現及作出反應,無法被輕鬆分類的就不能公式化地去輕鬆應對,怪物挑戰了二元思考及約定俗成的運作模式。威脅性來自對方的怪,還是自己的不懂應對?是不會接這球,還是不願意付出時間,空間及心力腦力去認清細節及本質,並作對特定的回應。再進一步問,是否每個人都能並需要被能分類?DAVID BOWIE 在電視訪問上被 RUSSELL HARTY 問他腳上那對彩色 SATIN PLATFORM WEDGE 配閃襪, “ARE THOSE MEN’S SHOES, OR WOMEN’S SHOES, OR BI-SEXUAL SHOES?” BOWIE 笑著回應, “THEY’RE SHOE-SHOES, SILLY.”
每一個人和自然之物本來就獨一無二,就算是自己也有各種狀態及未被認知的面向。看到不懂面對的面向時可能如遇到怪獸時般害怕,小朋友會把害怕的東西藏在床下,尿濕的床單,看完的恐怖故事書,不合格的測驗卷,久而久之忘記了自己藏起來之物,藏起來的自己,某天乍看到形狀不明的一角半爪,甚至是陰影已可能被嚇到。感應到內心某部份突起而無以名之,無以觸碰,無以理解,小心翼翼地不去碰甚麼接近。然而被隱藏、壓抑、沒被理解、沒受到滿足的需要終究會以另一方式跑出來,以各種身心的狀態甚至疾病呈現,壓下去的「怪」最終還是會跑出來相見。“PUT YOURSELF IN SOMEONE’S SHOES” 的同理心不易,然而要走進入完整的自己內,不帶批判地去認識探索自己各種情緒,接納並共同相處其實更難。
“HOLOMETABOLISM” COLLECTION NEVIDEBLA
物種間的閾限性及流動性
人與怪物或其他生物間有何分別?有沒有分別?兩者的界限是否是絕對的?我們能否完全共感對方的感受?美國哲學家 THOMAS NAGEL 在《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將感質問題或「意識的難題」引入哲學,論稱「即使我們能想像這些感受,也只能告訴人類成為一隻蝙蝠的感受是如何,或讓我們模仿蝙蝠的習性,但不能讓我理解身為一隻蝙蝠的感受是怎樣。」由藝術家 ROYCE NG 和人類學家 DAISY BISENIEKS 組成的藝術團體 ZHENG MAHLER,曾研究大嶼山野化水牛,以數字媒體、表演和裝置等藝術形式探討人類感知的局限性及嘗試超越人類的感官經驗。ZHENG MAHLER 最新發表的作品有關大嶼山上的本土的小短鼻果蝠,上月於 PHD GROUP 藝廊的展覽《“WHAT IS IT LIKE TO BE A (VIRTUAL) BAT?”》中,融合了哲學和人類學的元素,探索了跨物種的共感、民族學上的感官體驗。 ZHENG MAHLER 參考藏傳佛教中的通過咒語和曼陀羅圖案來召喚神祇的視覺化觀想,影像採取了第一人稱視角,帶領參觀者踏入一段靈性的轉變,從人類轉變為蝙蝠,再變回人類。研究提及薩滿教相信人類和其他生物在本質上可能並無分別,只是粒子排列的方式讓獸以人的方式呈現,又或是人以獸的樣貌生活,薩滿教的儀式可引渡人在狀態中流動。過程並非從一種靜止的生命方式變化為另一種,而更是兩者互通互生,共生自生的過程。
倘若某天我們如卡夫卡《變形記》中變成非人的存在時,當自己成為被社會異化的一方時,「非人」和「正常」的界限會如何再被定義?今屆 YDC 冠軍由 NEVIDEBLA 的「HOLOMETABOLISM」系列獲得,設計師 JASON YING 及 WALTER LEUNG 想像「如果人的進化朝着蟲的方向,會有什麼不同?」透過代表著卵、幼蟲、蛹、成蟲的「完全變態」過程的四個造型,從中思考人與人之間因為差異而產生的距離。在我們被怪獸嚇到的同時,怪獸會不會也是被嚇到?身體上突起的部份,會不會是被嚇到時身體的反應?認識更多外貌以下的特質後,對方不再只流於某些廣義化的形容詞,而是立體獨特的個體,亦可能找到互相能共感的特質,雙方在不容易被注意到的地方產生變化。然後,誰…是怪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