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自以為懂的人在網上說Colette終 於「做唔住」,如果套用一句sick joke大概 會是:「因經營不善而在全球潮人商店排 名榜中節節下跌的……」我不懷疑一闊三 大的他們其實沒有很多籌碼落袋,但有了 這樣的一個Brand Name,賺得少可以業務 重組,也可以開源節流,一定救得返的, 唔得鹽水至少都可以吊多幾年等特效藥, 突然摺埋我比較相信是無心戀戰,尤其你 想想Colette本人的年事已高,早幾年才生 完的Sarah也沒好好停下過湊小朋友……
埋單在即,大概各位資深時裝精都 得第一身寫篇悼文紀錄一下各自所經歷的 Colette時代篇吧,今日輪到我。
解剖Colette
成功失敗因人而異,但由於她是和別家同 類的店是那麼的「不同」,多數人比較能達到 的共識,應是Colette的「怪」吧?又或者應該 說,她根本獨特到沒有「別家同類的店」。
這種「把自己包裝成Lifestyle舖頭的實 質時裝店」,我本來想說是Colette開的先河, 建立了一個成功的原型而全世界爭相倣效 (followers的名單太長,大家心照不宣,就不 一一細表了),但看看資料原來她1997年才開 業(不知何故我印象中總以為是更久更久之前 的事),在她之前,至少我輕易便想到91年已 在米蘭誕生的10 Corso Como(或者還有更早 的,已超越我知識極限),所以再細心考慮一 下,她的殺手鐧其實不是multi-interest的文化 店,是她如何把年輕潮流血液融入其中,搞到 自己是業界中最最有型的cool kid !
而通常cool kids呢,都令人又愛又恨,我 拿着解剖刀,忽然不知如何切入,不如…… 為了配合主人翁,我揀個比較「怪」的角度,「層層」拆解吧。
Colette的餐廳(BF)
一般邏輯是,怕人流不夠的零售店特地 開個受歡迎的餐廳來旺旺人氣,比如日本那些 大型百貨店,不是最長龍的食店不會被「請」 到大廈頂樓開分店,對食肆而言能被三越東急 西武等賞識去鎮店也有光環,雙贏!南青山 潮店Contemporary Fix甚至要把心一橫把地 面一層改成店主老媽子入廚主理的café吸引顧 客,生意才起死回生。但Colette地底的café, 對我來說毫無特色甚至是偏低分的,而我也沒 聽說有任何我認識的人覺得這一家好吃到要成 為忠實粉絲,那麼,就奇怪了,大家都看得出 Colette的樓面面積明明嚴重短缺,絕大部分 的貨品都不夠位display出來要問售貨員才能 入倉潛出來,為什麼還要浪費成層樓在一家引 不了客賺不夠錢的咖啡店之中呢?
Colette的潮店(GF)
我記得二十年前初到Colette時,地面那層只是「正常」的時裝店,而不是現在這種專賣streetwear和生活雜貨的潮店,據我記得是後來決定走這個路線後才大刀闊斧改裝的,也證明了是令她永遠keep住人頭湧湧和形象走在潮流尖端的聰明決定,我之前說Colette「經營不善」不是講笑,但也沒實據,只是多年觀察加直覺,但我敢相信她們絕大部分的實體店生意(甚至網上)都是靠住這一part做的,雖然賺埋賺埋唔知夠唔夠樓上蝕,但如果沒有這門面賣吓賣吓各種潮流「雜不冷」我相信更早已倒閉!而這一試,也奠定了世界上其他這種模倣Colette形式的潮店,唯一的生路是入門口一定要擺一大堆有型的「得意嘢」招徠路人,才更有可能有客流入「後欄」去買「戲肉」飛真正高貴嘢。
Colette的核心(IF)
是的,樓上深深處才是賣高品味名牌嘢 的Colette核心內圍,以三層樓只分得一層 來說是有點不成比例,display位的嚴重不 足,催生了有點畸型的購物流程(這點我們 下文再討論),但重點是店主還「大貪」到 想有埋充滿藝術氣息的Gallery提升氣場(於 是又間了個「閣仔」),然後諗諗吓又覺得 化妝品skin care不能不賣(於是閣樓仔之 下又「屙」多半層),漸漸Colette便變得長 期「密質質」逼人又逼貨,但悲劇就是想想 一個都不能少,誰也沒勇氣斷捨離任何一 part:沒有藝廊,賣衫便不夠仙氣,不賣衫 又養不起九年賣唔出一幅畫的Gallery;另 一邊廂如果樓下不夠street又引不到人順便 上樓消費High Fashion,同一道理樓上如果 不是世界名牌雲集,樓下那些三幾百的板仔 Tee又不會好像被加持了而產生「高級」的 幻覺……
在這種不可分割的相互關係之下, Colette漸漸變成了巴黎最unique最大型的 — 潮流劏房籠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