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2000 年左右,日本潮牌俘虜了香港人的心。那些數千元的涼鞋、印上 logo 的小物,統統成為年輕一代所追求的時尚。那時香港的潮人 icon 是陳冠希,他一身日牌打扮、與日本「潮流教父」Nigo 等三五成羣;潮流周刊的編輯愛為陳冠希的 Look of the day 標價錢,那是個「明星一套服飾一萬元」會被鬧大花筒的年代。
其實,不論是娛樂或是時裝,當時的香港均受到日本的重大影響。「人氣」、「偶像」等日本用詞在港耳濡目染下成為了「主流用詞」…凡事與日本相關的,就彷彿有光環般,「日本」一詞好比「米芝蓮」級數般的認證:「日本」白免牌、「日本」城…甚至是牽強的優”の”良品,比奶茶、蛋撻更能代表香港新一代的面貌。
要數當年其一神級潮牌,莫過於 Nigo 主辨的 A Bathing Ape 莫屬。當年筆者的哥哥把利是錢灑在那些猿人Tee上,黑底紫色頭、迷彩 print…那是我首次確實接觸「時尚」的體驗,穿着潮 tee 在街上引來路人目光,首次感受到吉之島與潮流特區的分別;潮流會上癮的,淺嚐後總會期待下一次得到途人 attention、友人認同的時候。無收入的我倆最終決定夾錢買,有衫齊齊着。
當時我們對猿人愛到不能,那件猿人 Tee 洗到熨膠都裂掉。這般「兄弟情」、「盲目追求」也實在久違了。直至 2011 年 Nigo 放手,本地IT接手品牌,A Bathing Ape由昔日神話成為了置身每所便利店的雜誌贈品。在中國、香港大量開設分店,以過時的潮店裝潢吸引一眾 newbies,貫徹企業家精神,買得下品牌就用得盡其形象,食盡老本、賺盡尾水,本來早已認定 A Bathing Ape 命不久矣。不過,心電圖頓時變成直線、醫生宣布死亡的一刻卻是源自本周台慶出現的 50 周年紀念 Tee。(下圖)以猿人頭取代三色 logo,talking bubble 點明主題,看罷反而教人心痛。猶如目睹兒時偶像為三餐強行開個唱,由昔日紅館輝煌地演唱,落魄至街頭賣唱,聲沙、唔夠氣依然用盡力讀出每粒歌詞,也只能說是晚節不保而已。
溯本歸源至A Bathing Ape的品牌理念:A Bathing Ape in Lukewater,意思是一隻泡溫泉的猿人,暗指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東京年輕人,當時充滿反諷、自嘲的玩味,同是潮牌的成名方程式,單是反叛、標語等元素,就能獲得年輕一族的支持。事隔十多年,最諷刺卻是,今天設計風格「安於現狀」的A Bathing Ape,竟變成名符其實地「不思進取」的人了。
進步向來不是一種選擇。就如當時品牌的追隨者大概已轉投 Supreme、Balenciaga 等品牌的懷抱吧?其餘潮牌來來去去,唯獨 A Bathing Ape 不願離場,未能如Dr. Martens 獲得 VETEMENTS 賞識,也至少像Puma 爭氣地與時並進。何必像個活在過去的中年男士,一天到晚「想當年」,後輩見罷寫下「找男友一定不要找個像 A Bathing Ape 的男人」;發現原來品牌當紅了,也只是一場入場票,隨後如何發展、如何安置,才是歷史記載的重要事。
今時今日的猿人如是,遺憾世上沒有智者盡早獻技,開個好頭,衰了收尾,也只能說它未學懂下台的美藝而已。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