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是可以學的嗎? 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科目, 教材又是什麼。
張愛玲大約說過, 現代人很多的認知都是二手的, 事先在書中知道有海, 才在現實中真正看到海, 從別人的感受中領略自己。
那時尚, 我們也是從別人的時尚領略自己嗎?
大概是這樣吧。
而最完整的啟蒙媒體應該是電影。因為除了人物, 還有場景劇情, 預演着我們對未來一幕又一幕的憧憬。
記得小時候, 所有的舊電影都是從電視看到的。最先吸引到注意的一定是那些明星, 用華麗的身段超乎現實的妝容, 演繹着各種各樣我似懂非懂的人間世裏的悲歡離合、聲色犬馬, 培訓着我對成長後的真實生活不着邊際的幻想。在舊世界裏一般生活都是樸素的, 生活條件如是, 思想也如是, 所以在那個海綿般吸收着一切養分的年紀, 電影裏的世界顯得特別美好, 多姿多采地預告着
人生。
對時尚的感應也是這樣的,先吸收後領悟,我最早記得的有嘉玲、有林鳳, 稍後有蕭芳芳。
嘉玲令我明白雍容。
從她略帶着鼻音的談吐, 披着( 注意, 是披着, 今期最流行穿大衣的方式) 大衣夾着長 clutch , 一步步走來的體態… … 據說她早期的男朋友是外籍騎師, 帶着她進出華洋共處的社交層, 於是她把那種見識與視野帶到她的角色—— 是一種當時很罕有的風華。絕代的女人味, 她令觀眾看到穿戴明麗的俊男美女在一起花前月下談戀愛, 是有多美好一件事, 賞心悅目。
而林鳳, 她自身品牌的時尚較 local , 也較進取, 她有一段時間每天在同一張報紙展示一套她創立的品牌—— 玉鳳時裝, 身體力行一腳踢, 是現代 blogger 的所為, 極前衞! !
而且他開啟了一條女仔變女人之間的路線, 發明了「玉女」二字, 吸引到再年輕一些的女性觀眾。很記得她在《獨立橋之戀》裏的曲髮、絲襯衫、鉛筆半截裙, 外披( 也是披) 小 cardigan 再加很多金鏈的造型, 你說是 Lauren Bacall 、Coco Chanel 甚至 Carine Roitfeld 都可以。她很紅, 所以流行度很高, 所以唔理咁多乜戲都做, 戲曲片都拍, 反而後期時裝片沒有很傑出,較特別是《金屋雙嬌》及裏面她的蜂巢頭和大手袋。
有一次, 很多年前, 蕭芳芳對我說小時最羨慕嘉玲和林鳳的眉,總畫得特別美。她記得是當時少女渴望成長成熟成功的心情, 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個更超脫、更具影響力, 和象徵着一個時代的時尚符號。(圖為林鳳與玉鳳時裝)
recommended readings
要忍着, 講到蕭芳芳可以寫很多很多, 因她在很多領域都很有寫的價值。但寫她的電影時尚… … 她代言的其中一個項目叫青春。在她及她的一代之前, 女角色都來不及成長, 彷彿要到成熟後人生才真正開始, 遺漏了這之前的一段可歌可泣、漫無目的、不着邊際的青葱歲月。芳芳演繹的青春有歌有舞、有時裝表演、有狂熱有反叛、有淘氣, 亦有情有義。
還有她的另一特質—— 脆弱。其他演員都在演薄命、軟弱、孤苦、無助的同時, 芳芳的脆弱令她的少女角色更立體更高層次,她讓人看到她不只是被傷害, 她也在傷害自己, 而當她快樂時,又特別燦爛, 歌舞昇平。
試想想, 一部又一部的電影都特別安排她「表演」( 象徵藝術的)舞蹈, 從現代舞到 A – g o – g o , 劇情又會有理無理加插時裝表演讓她發揮身段, 就知道她當時有幾潮, 難得的是她現在老了、當媽當婆了、病了… … 仍保持到一份永恆的少女的感覺, 令人實體看到無價的青春可以延續, 有賴心態。
七十年代前的明星都是廠花,不斷拍不斷拍,幾年間可以拍過百套電影, 只能論整體成績。之後的明星因為拍得慢些精緻些,容易有代表作。70前後最有印象的是《船》和《舞衣》, 因為何莉莉。她是少數可以演清麗亦可演 cool 的女星,而莉莉的 cool 是無悔的, 她的 smoky eyes( 古裝也化這種眼, 但又好看又搭, 可看《北地胭脂》), 她從歐洲進貨在自家店售的華麗時裝, 都出現在她舞衣的角色裏, 她的華與艷都帶着悲情, 很早就預告了好景不常, 紅到深處變成灰的宿命。
她這一筆艷色把電影提升到《Valley of the Dolls》( 另一部很被推崇的時尚符號電影) 的層次, 是都市女性的詠嘆調, 而莉莉可能是我們最後的一個大明星, 之後的明星都不是那個樣子的。
那個時候已出現了李小龍及許冠文, 一文一武的電影類型,正式進入男星當道的時代, 而麻甩佬同佢條女哪會講時尚。所以下一部時尚電影應該是要等到八十年代才出現的《愛殺》, 和過幾年的《花城》。《愛殺》可以說是林青霞的第一部港產片, 影片是唯美新浪潮, 賣點是放完長假在美國的林青霞, 她放棄了台式的文藝演法, 投入香港新潮。戲裏面她似懂非懂的演出, 配合着角色的驚慌失措, 而她放棄了的除了台式文藝, 還有她的胸衣, 那在婦解當前的年代, 算是很入時的一個動作, 畫面什麼也看不到, 但就是不一樣, 而這點不一樣可能就是她在與香港的緣份中所追求的那些 linen裙、大襯恤超短褲, 到這一刻仍覺入時好看。
林青霞 in《愛殺》
但那些 Sportmax 的 linen 裙到了《花城》又是另一番風景, 那是一部香港製作的法國式電影, 當時也許被認為扮嘢, 但事過境遷, 有扮冇扮、多扮少扮都唔重要, 很高興有出現過,因為以後再沒有, 而發哥 Do 姐也是只此一次。Do 姐當時是新人, 等第一部戲, 是《網中人》《火鳳凰》之間的時段,她的絕招本來是七情上面、戲路縱橫, 但在這電影中她演出了「憔悴」, 她所有之前之後的演出都在賣精采, 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她表達氛圍, 而且很克制。而那些退色的 linen 裙很切合氣氛, 亮麗而淒涼, 如果美術賣的是 taste , 那是一次很完整的演繹, 悅目而不過火, 配合着永不過時的巴黎畫面,到今日看都很永恆地時尚。
時尚不是靚衫, 也不是潮服, 而是一種感受, 一種美好, 看得很舒服很想追隨的感受, 有點像愛情。不過愛的不是一個人, 而是一種自我肯定, 覺得自己活在當下, 所有之前、之後都不及現在這刻的好那麼重要, 一種與時並進的存在感。
八零年代也是 Canto pop 的大時代, 很多紅歌星出現, 而他們後來也拍電影, 成了很當時得令的電影明星。紅就瓣瓣掂, 如梅艷芳、張國榮、四大天王, 甚至王菲, 到今日的鄭秀文。但這些歌手都有自己演繹時尚的平台—— 他們的舞台, 所以在電影中反而避嫌, 不走時尚, 希望增加一個歌手以外的演員身份, 所以梅姐代表作是《胭脂扣》… … 張的是《霸王別姬》… … 都與時尚無關,把時尚留給自己。
時尚不只是時裝, 是一種風尚, 也有不同的信眾層面。在一片的古裝武俠, Mark 哥情懷當道的港產片最後的光輝十年中, 另一部電影我也覺貼題——《縱橫四海》。
海報打開三位最尖端的俊男美女在靚衫靚景底下演出一個很無聊的故事。那無聊很重要, 因為是一種情懷。故事不無聊便變成劇情片, 便嚴肅很多, 而那情懷便是導演對一些舊電影及亞倫狄龍(史上最俊的外國男明星, 擅演浪子及殺手) 的鍾愛和執着。時尚一般是走偏鋒的, 但這部片展現的時尚是很普及, 很大眾化的, 實屬少見。鍾楚紅的美艷並無侵略性, 這部片算是她最具鋒芒的一次。
不一定要是時裝才可以時尚的, 過了幾年又出現了很特殊的一部電影——《花樣年華》。本來可以是一個白燕張活游的故事, 但編導演都注入了一種很現代的感覺,明明是很精緻的復刻,卻感覺非常modern,因為裏面有很多對manners 的描述。從細眉細眼當中表達生活,而生活是不會過時的,只是形式在變。那些長衫美嗎?當然, 但最殺人的是其層出不窮一招到尾態度堅持, 本來過了幾年,物是人非,長衫大可不穿,但結果張曼玉也只是換了髮型以示時間過去,但長衫依舊,所以看久了也不覺是長衫不長衫,而且向觀眾抛的眉眼——你估下一件又會係點?
時尚更不限於女性,男性也有佔一席,而當中《古惑仔》系列、《無間道》的警與匪和杜琪峯江湖片中的一眾中生,可以說共同攜手締造了一幅2000年俊帥到現實不存在的男性百美圖。這些原非時裝世界裏的男性,而是一般男和女性都會仰慕的男性形象,結結實實的味道——男人就是這樣的,在他們身上更體現到時尚不是時裝。
是的,或者最想講的一句是電影啟發了我們對生活、對未來的一些想法,甚至是要做一個怎樣的人的設定,但時尚不只在物質的追求,更是一種自我的存在主義,覺得 I belong, I live and I’m doing something good。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