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與藝術向來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時裝設計師常從藝術運動中汲取靈感,而藝術家也常成為設計師的靈感來源。然而,有趣的是,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藝術家,不但與時裝潮流背道而馳,更將自己的身體視為另一塊流動的畫布,透過極具個人特色的「制服化」穿著,構建出一套超越時代審美、內外合一的美學。
ANDY WARHOL
代表造型:銀白假髮、粗框色墨鏡、白襯衫、西裝外套及牛仔褲
在ANDY WARHOL的著作《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中,有這麼一句話:「人最好永遠穿著同一套衣服,這樣就能知道大家喜歡你是因為真正的你,而不是衣著所造就的那個你。」
而ANDY WARHOL本人的衣著也如是,他幾乎只以一頭銀白假髮、粗框色墨鏡、白襯衫、黑色西裝外套及牛仔褲的衣著示人,如同「制服」般的造型,實在讓人難以透過他的衣著感受其個人的喜好和情感。
儘管如此,ANDY WARHOL統一的造型並非對時裝的拒絕,而是對自我的肯定。他透過其獨特的風格塑造形象,將個人形象轉化為自我品牌的形式,令其不但沒有成為時裝的奴隸,更反過來成為時裝設計師筆下取經的對象。
草間彌生
代表造型:鮮豔的假髮和波點裙裝
毋庸置疑,「波點」絕對是草間彌生的象徵。她的作品不僅充滿波點元素,而且她平常的造型也幾乎是佈滿鮮明波點的裙裝,以波點貫穿個人的核心美學。
透過將自己也覆蓋在波點之下,草間彌生實踐的是一種「自我消融」的哲學——將個體融入藝術,消失在無窮無盡的圓點圖案之中。這種極度一致、甚至帶點偏執的裝扮,絕非為了時尚,而是一種生命的必然。
對於草間彌生這般的藝術家而言,時裝於她而言是瞬間即逝的,而她的波點才是世界的永恆本質。她的衣著就是她藝術的延伸與見證,成為她與他人溝通的方式,也是她對抗精神困境的盔甲。
畢卡索
代表造型:條紋衫、寬褲子、貝雷帽
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現代藝術代表人物,畢卡索的作品不僅受無數藝術愛好者所讚譽,同時也對藝術界發展影響相當深遠。不過,當你翻看他的舊照片時,就會發現他的衣著造型卻有著與其作品大相逕庭的粗獷感。
雖然畢卡索的身份是一位藝術家,但他偏好宛如海軍工人般的條紋衫、寬鬆的麻質褲子,甚至有時會解開襯衫一半鈕扣,以不修邊幅的模樣示人。然而,比起時尚的風格,畢卡索在衣著上追求的更是一份「實用性」。
對畢卡索而言,工作室就是戰場,畫布是需要用力征服的對象,因此他的衣服是「工作服」。條紋衫、寬褲子這些帶有法式勞動者味道的單品,不但便於他自由移動、不受拘束地創作,還無形中構建出一種強悍的男性形象。他造型中的不修邊幅的粗獷感,恰恰成為他天才形象的一部分,彷彿他的所有精力都已集中於藝術之上,無暇他顧。
PATTI SMITH
代表造型:白襯衫、西裝外套、牛仔褲、靴子
白襯衫、OVERSIZE 黑色西裝外套、一條輕盈的領帶、破舊的 LEVIS 501 牛仔褲和一雙軍靴,就是龐克教母 PATTI SMITH 的標誌性造型。這些簡約、經典,甚至有點破舊的單品,經她的組合和演繹後,卻能呈現出 19 世紀浪漫派詩人的憂鬱與 20 世紀搖滾客的反叛,既隨性又不羈。
PATTI SMITH 對於當時主流消費文化與精緻奢侈的時裝嗤之以鼻,她從男裝風格中取材,只穿讓自己感到舒適的服飾單品,告訴世人「風格」不需用金錢堆砌,態度才是關鍵。其經典且充滿詩意的形象,不但令她成為70年代紐約的標誌性 FASHION ICON,更成為後世無數時裝設計師如 ANN DEMEULEMEESTER、高橋盾和宮下貴裕筆下的靈感繆斯,影響力無遠弗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