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任何一位藝術家(自稱唔算),在探索藝術的道路上,沒有不是苦行僧的。
天天與自己搏鬥,為了進步砥礪前行、 今天的我打倒昨日的我,務求確立無懈 可擊的獨特性,這條路注定不會平坦康莊。所以,吳冠中、謝德慶、江賢二等藝術家都自稱過「苦行僧」;西方藝術家很少自比創作是「修行」,但大概看梵高、高更等等都有「苦行」的相同經歷,這是時代和個人性格使然:外人看來悲慘、孤獨的路,藝術家自己卻心中富有,有一種外人無法明瞭的喜悅。
二月法國之旅最期待的展覽,是巴黎 LV FONDATION 正在舉行的 MARK ROTHKO 個展,可以集合如此龐大數量的畫家不同時期作品 (並且都很 POWERFUL),我覺得這大展是可一不可再,不能複製,也應該只有國際大品牌才有這種號召力與財力。
ROTHKO 這位來自俄國移民美國的猶太人,自小賣報紙幫補家計和學費並多次表達厭惡出身,常對世界的人事充滿敵意與猜忌,自學成才。21歲他本獲獎學金就讀耶魯大學,卻因排猶最後獎學金落空,他唯有到服裝廠任裁剪工人,隔年進入紐約美術大學進修美術,同時在百老匯的劇院工作。 1929 年,ROTHKO 在紐約布魯克林中央美術學院任兼職教師,一教就 30 年。1945 年在古根漢美術館舉辦第一次重要個人畫展,大獲好評。
LV FONDATION
BY MARK ROTHKO
ROTHKO 曾說過:「你以為我的畫是安寧平靜 ? 你應該再仔細的看。我 是所有美國畫家中表現最激烈的,在那些顏料背後隱藏著最終的災難。」
他的巨幅矩形作品色彩豐富,醞釀深層的情緒,他把人生故事轉為色塊,希望透過作品喚醒人類的自我生存意識、找到活下去的信念;很可惜晚年的他卻了 結餘生。ROTHKO 似乎沒有談到自己是苦行僧,反而形容被他作品感動過的人,與他創作時一樣是一種宗教體驗。 令人驚訝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裡,仍然在紙上創作了數百幅畫作,在世上留下最後的情感。
最近另一次上海之旅,接觸了兩位在傳統中尋求破格的著名表演藝術家, 他們成名之路荊棘滿途到不能想像, 放棄轉行很易,他們靠驚人意志守着初心的經歷,值得跟大家分享。
其中一位是評彈大師高博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評彈是江南地區大 眾主要的娛樂,在上海和蘇州,一條街往往就有百多家評彈館。後來有了電視、收音機,大眾的娛樂多樣化了,評彈開始沒落。當初與高博文一起學習評彈的其他八位同學都紛紛轉業了,而他卻一個人堅持走這條窄路,一頭扎進團裡的資料 室,一遍又一遍地研究評彈的錄像和錄音資料,仔細揣摩老一輩藝術家對作品的處理方式、反復推敲每個藝術家的表演風格,堅守:「我不 能讓這門藝術在我這一輩斷掉!」
21 世紀互聯網更顛覆了整個世界,而各地方言也在變化。「現在的蘇洲話都不一樣了,俚語也聽不懂。要適合現代人嗎?存在很大的矛盾。」他說,但牢牢地守着傳統,務求把它發揚光大,那條路曾經異常孤獨。
另外一位是台灣「當代傳奇劇場」創辦人吳興國,乃少數橫跨電影、電視、傳統戲曲、現代劇場以及舞蹈表演之藝術家。他以改編莎翁四大悲劇之一的《馬克白》為新編京劇《慾望城國》而一劇成名。
不過,吳興國的創新之路也曾遭受內外夾攻的排斥與歧視,有外國劇評人說西方歌劇以京腔演繹「特異可笑」,甚至形容像貓被關在籠子裡子裡的呻吟聲, 他們要用時間慢慢贏回西方的文化尊重。自己人的封殺更致命,他跟我說自己曾有段時間不敢看報,因天天都被評論人在罵。創新與離經叛道只差一線, 他們長時期找不到表演場地,最終要在公園演出。「很多剛開始很質疑我們的老戲迷,過了 10 年、20 年以後看我們 的戲,他們會說其實我們保留了非常多的傳統。」
天賦是基礎,將苦難化為資產,是偉大藝術家的正職。經歷攀登跌倒、拆毁重建、瀕死重生都不願意放棄創作,哪些作品才更經得起考驗、爐火純青。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