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擊》THE 400 BLOWS是法國導演杜魯福於一九五九年拍攝的半自傳電影。這是法國第一部於坎城影展得獎的新浪潮電影,講述十三歲叛逆少年安東尼坦面對保守且守舊的學校教育制度,四分五裂的家庭環境以及殘酷的社會規範,他嘗試逃跑,最後發現自己根本無處可逃,囚在無盡迷茫之中。 電影開首以不同遠近距離以及仰角度展示法國艾菲爾鐵塔,彷彿帶觀眾以旅客身份走進法國。電影最後以一個推前凝鏡結束,主角迷茫神情呈現觀眾眼前,把氣氛堆到至最高。到底殿堂級導演杜魯福如何透過一件時裝說故事?
要了解法國新浪潮著名導演社魯福,不少影評人都會建議從《四百擊》開始。深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經典電影《四百擊》當中所運用的鏡頭與場面調度都是呈現真實性的拍攝手法。枷鎖是環繞著這部電影的主要元素,男主角被困在家庭枷鎖, 面對父母爭吵不斷的關係,自己似乎無論做什麼都感覺一事無成。導演把門作為構圖運用,分開男主角與父親表達鉗制之意。
在當時的法國,聽說需要打四百下孩子便會變乖。這種困在社會架鎖的保守教育風氣恰恰是《四百擊》想帶出的黑暗,鏡頭面前觀者看見攝影師的雙手擺弄著男主角的臉龐,這雙手象徵社會囚禁和控制,象徵孩子成長過程中需不斷被操弄擺佈。被困在大自然和環境枷鎖,男主角的無奈再次令觀者有沉重之感。面對海浪一重重的朝岸邊湧來仿如多重無形框架,他無拘無束跑向自由的大海 ,心裡對自由的強烈的嚮往卻慢慢凝聚內心迷茫。東尼最終還是要回到現實。
了解《四百擊》中的意象後,你可以花點時間留意安東尼身上那件格仔夾克。每當安東尼離家出走時,身上便不會穿著這件暗沉格仔夾克。相反,只要他一次又一次被帶回家時,格仔夾克使再度出現。值得關注的是片中最後警官命令他穿上那件夾克,服飾同樣象徵著安東尼終究被囚禁,無法逃走的痛苦。杜魯福是一位善於運用長鏡頭的導演,之所以會重覆性把格仔夾克呈現觀眾眼前,與故事離不開關係。看畢這部電影,筆者建議有興趣的朋友花點時間看看意大利導演第昔加執導的單車竊賊。相似的故事卻有不同的演繹方法,或許你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