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雨又寒冷的地方遊埠,經常能看到雨褸遍地開花;而在濕熱氣候之下,港人一般都傾向擔遮,很少見雨褸在街頭出現。不過一說起雨褸,不知為何,腦海中總會浮起那飄揚的黃色影子。
你知我知,雨褸當然不只有黃色,還有BARBOUR面頭有陣蠟的綠色,又有BURBERRY的優雅杏色。但IT’S ALL ABOUT IMPRESSION,黃色雨褸雖然在價錢上絕對追不上前兩者,卻仍然是雨褸界中的一大代表之一。
黃雨褸會如此深入民心,可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有人說,最早的雨褸源自蘇格蘭沿岸地區的漁民。最初的所謂「雨褸」,其實只是一件面頭有層油的斗篷,因為油水不相融,所以就在斗篷上抹一層油來防水。但經過風雨與年月的摧殘,那層油會慢慢變黃,於是就意外地成就了第一件黃雨褸。
之後造衣科技進步,慢慢這種有層油的原始雨褸就被輕薄的防水膠褸取替。漁民當然歡迎這種新雨褸,唯一要求留低的,始終是黃色的配色。原來,在風浪與濃霧之中,只有黃色才夠注目,黃色雨褸自此成為漁民的標誌裝束。
佬編經常都說:”FORM FOLLOWS FUNCTION”。科學實驗證明,黃色是最易被人類眼睛檢測到的顏色,所以不只漁民的雨褸,消防員的頭盔、日本小學生的帽、地盤的防護頭盔,都一樣是黃色;連在煙霧瀰漫的催淚彈放題中,首先呈入人眼中的,也是黃雨褸與黃雨傘。不過,對於都市人來說,VISIBILITY當然不會是最大的考慮,更大可能的,反而是黃雨褸在不知不覺間已潛移默化到人的意識當中,成為了風雨中最ICONIC的影像之一。
另外還聽過一種說法,說看到黃色能令人的心情變好。的確,在陰沉的雨天之中,整個世界都好像籠罩在一片灰當中,長期會令人都變得憂鬱。而灰濛中的一點黃,就像在厚重雲層間透出的陽光一樣,難得的一絲𥌓光,彷彿能為周圍的人帶來多一絲希望。說到底,人打扮有時也只是想取悅自己、取悅他人,這樣想的話,黃色雨褸其實也是對身邊人的一種關心。
所以當香港街頭再不見黃雨傘,取而代之是黑沉沉的BLACK BLOC人羣時,大槪香港人早已放棄了對政權抱有希望。曾經香港人只會高舉雨傘、遊行完會執垃圾,還會為前線警察撐傘。到現在大家習慣了黑衣,也就不要再問為何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