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家John Berger曾經說,caption可以動搖一個人對一幅畫的印象。比如說,如果在caption 寫上「大肥豬」,看的人就比較容易覺得畫中畫的是一隻肥豬,若將 caption改成 「大富豬」,觀眾則會更傾向認為畫中的豬真的很富,即使其實是同一隻豬仔錢罌。 不只是caption。策展人語,報章雜誌加鹽加醋的報道,Facebook上朋友的撐場或踩場……各種各樣的嘈雜聲音好像一百隻青蛙以你為中心大合唱,無一不力圖蒙蔽你的雙眼,干擾你的想像。 那麼,到底這豬真實上是肥還是富?過去我傾向這樣想:不能寄望任何人給你答案,你只能問 自己。你得看進這隻豬的雙眼。牠也看你。牠說:「噶。你覺得我怎樣?」肥或富?可愛抑或可憎?抑或……如果豬有真象,那只能是倒映在你自己眼眸裏的影像。
所以,在畫廊與展廳,當許多人爭崩頭搶位置看caption,我總是避開不看。我後退一步,看作品。倘若對作品必須要有基本認知,我也傾向閱讀純粹的、不帶任何主觀性的事實描述。比如這篇文章將會提到的四名藝術家,我希望這樣向你介紹:
梁美萍
生於1961年。香港藝術家。先後畢業於法國巴黎歐萊雅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及美國加州藝術學院。研究側重視覺文化、城市文化、媒體文化和全球化。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講師。著名作品包括有《香港製造》。
張浩強
生於1975年。香港藝術家。先後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曾獲「夏利豪基金會現代藝術比賽」季軍及諾基亞藝術獎等。作品主要有《藍圖》系列。其創作關鍵詞之一是「真實」。
譚偉平 生於1967年。香港藝術家。先後畢業於英國雷丁大學及倫敦大學斯萊迪藝術學院。《藝術地圖》主席及創辦人之一,亦為獨立策展人。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早期作品包括有《我的真實生活系列》。
村上隆
生於1962年。日本藝術家。東京藝術大學博士畢業。「超扁平運動」創始人,曾於世界各地舉辦展覽。2003 年,他與Louis Vuitton合作,將個人藝術風格融入皮具設計,全球大賣。張口笑的花朵是其主要創作標誌。
不要略過上面的簡介嘛,雖然我也明白平鋪直叙很沉悶。然而現代社會缺的不是刺激,而是平
靜。不是喧囂,而是安寧。你不這樣認為嗎?
我認為。所以每當 P君問我什麼時候去看展,我總會選擇星期六的早上,做畫廊第一個觀眾。
那是一個極其舒服的周末上午,氣溫21度,相對濕度百分之75。天空飄浮的幾點白雲 像肥豬也像富豬。畫廊位於半山一條人迹罕至的窄巷,我們從地鐵站拾級而上,路經的店舖大閘仍然緊閉,自由行還在酒店食自助早餐,酒醉的年輕人也昏睡未醒,只有晨運的公公婆婆,好似將時間拖慢那樣拴枴杖彳亍而行。便是碰見老熟人,他們交談的聲音也是那麼小而柔,連鳥囀都比較響亮。
與之相比,我的朋友就顯得十分多話。他是個陽光氣息強得刺眼的人。當然這絕不是什麼壞事。亦與我相反,他看展前總會做足功課。拜他所賜,我才得以在不看展覽介紹,甚至連展什麼都茫然不知的情況下,跟著他去看值得看的展覽,掬取最純正的觀看經驗。
那次前往畫廊路上他只說:「看村上隆。」
他帶我從側門進入展覽空間,首先看到的是一道簾幕高懸。湊近細看,簾幕由透明膠紙黏貼而
成,上面有許多枯草、細葉、沙泥。簾幕高約兩米,卻有10米長。我們從一端走到另一端,感
覺就如走過一條林間小徑。甚至可以聞到泥土香,不知是不是錯覺。
朋友說:「既似抽象畫,又像山水畫,有一種回歸自然的味道。」我說:「沒想到村上隆竟會有這樣的轉變。」「新作嘛。」朋友笑。我點頭。
「怎樣看?」他問。
「我覺得這轉變雖然巨大,卻不是無端可尋。村上隆那些花花,我想他可能本來就對自然就有
一定觀察,只是今次表達方式換成另一種。好像在哪裏讀過,村上隆本來是學日本畫出身?」朋友說:「還讀到博士,後來像是因為教席問題才放棄。」「教席?」「就是沒飯吃,太多日本畫大師。」
「難怪這件作品有一種東方美學的意象。此外它的尺寸也像傳統書畫。不過素材是膠紙,以前 的人當然不會用膠紙,但村上隆是當代藝術家……感覺到過去與今日的拉扯。既是時代的過去與今日,也是,村上隆本人的過去與今日。」
藝術家也是人,就算今日如何風光,回望過去,大概總會有曾經放棄什麼的慨嘆吧。如果讓村上隆再選一次,他會不會寧願拒絕向五斗米屈服,埋首研究日本畫?作品傳達了這樣一種矛盾,我想。
「挺喜歡。」我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