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引起社會最大爭議的話題就非環保莫屬,不少餐廳相繼響應環保成為「走塑」一份子,推行的走膠飲管和餐具等方案引來社會對政策的兩極反應。而談到環保,我們又可知道相對膠飲管和餐具必要性較低的時尚產業,卻是僅次於石油產業的世界第二大污染源?在Fast Fashion品牌林立的時代裏,「天天新款」的購物方式使人容易習慣「汰舊換新」,更造就到更大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究竟時尚界在環保上要怎樣才能得到改變,來自台灣的時裝品牌Story Wear就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時尚對環境有多大的污染?
Story wear的創立是為了宣導環境被時尚垃圾破壞而被人們忽視的事實。在台灣,每年丟棄衣物有約72,000噸,相等於每分鐘丟棄438件衣服;而在世界工廠—中國,70%的河流和湖泊都被紡織工業的25億加侖污水污染,當中影響的不單只是環境,更會是當中的生物。基於時尚產業的影響,Story wear的創辦人陳冠百便以堅持零廢棄、保持時尚感及以地球為理念的心態來創立品牌。
徹徹底底的時尚品牌
其實時尚是一個複雜且不環保的業務,皆因它會涉及到生產、原料,紡織品製造等方面的步驟,當中包含多個供應鏈,因此時尚產生的碳足跡是非常巨大的。為了証明「環保也可以很時尚」,Story Wear所有製作衣服的原料都是來自公益團體回收的布料和衣物,而且所有商品都是客人下訂單後才開始製作,每一件商品都是來自不同的回收衣物,因此每一件製成品都是獨一無二,而且更避免製造出過量的時尚垃圾;而且品牌由吊卡和店鋪裝飾都是有回收物品改做而成。
(Story Wear跟回收廠購買的再生原料)
不單堅持當地製作,還聘請就業困難的婦女
而筆者最欣賞Story Wear的地方就是他們對於社會的回饋。品牌不只堅持台灣製作,而且還跟當地的裁縫師合作,當中包括中高齡失業、二度就業困難、腦麻痹媽媽或是家庭因素無法正常上班的但擁有着卓越裁縫技術的婦女,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困難,Story Wear的偉大,已超越了一個品牌能做的事。
(Story Wear的其中一個製作團隊)
Story Wear 希望能為消費者闡述出「一件衣服得來不容易」的惜物概念,一同締造更美好的時尚產業。而Story Wear 創辦人:「 這個品牌的開始,便期盼著它結束的一天。」 品牌的結束,即代表著這些問題的結束,結束才是美好的開始。筆者明白作為時尚愛好者不買衣服的確是很困難的事,但了解到時尚產業對環境的污染,盡量慢慢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秉承同樣鼓勵環保的Vivienne Westwood所提倡的Buy Less Choose Well, Make it Last,由今天起減少時對地球天然資源的剝削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