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我們的時裝及文化,繼續有擊撞的話,必須扶助年輕人,否則,世界只餘無處不在的logo tee。」
—《1 Granary》創辦人兼總編Olya Kuryshchuk
五年前,《1 Granary》還只是一份倫敦Central Saint Martins (CSM) 的時裝學生報,以2011年遷校新址命名;今天,這份學生報已經進化成推動及支持世界各地時裝新秀的創作平台,由最初的部落格,發展為全面的網頁、出版紙本雜誌、設立工作室,推動及支持來自聖馬丁、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紐約Parsons、比利時Antwerp等校時裝學生的創作,這股全方位塑造時裝界未來的動力,由以往到現在,就算在跨國時裝企業中,也屬少見。
剛過去的11月,《1 Granary》新成立展出平台VOID,其五周年號特刊也以“We become aware of the void as we fill it”為題,創辦人兼總編Olya Kuryshchuk解釋:「很多人以為我們想講時裝業的『空洞』狀態,其實相反,正因為行業沒有提供足夠空間去支持、扶助年輕設計師,我們的學生報背景,更加能體會時裝新人,面對財雄勢大的時裝企業,及主流媒體對新人三分鐘熱度的困境。我們希望能開創一個新人感到安全的地方,在當中得到持續支持和幫助。」
Olya於16年畢業,她記得教時裝史的講師Judith Watt上堂時說過:“You don’t enjoy Saint Martins, you survive it.”這句話令她感觸尤深,也堅定她要做一份以學生為主媒體的決心,「五年前,我跟幾位同學一起成立1 Granary,最初只是一個展示同學們的作品,及CSM畢業騷的部落格,慢慢發展到有紙本有showroom;隨着我們的成長,業界開始注意到年輕學生們的創意,相比以往,出現更加多年輕設計師比賽及獎項,主流媒體也開始留意我們。雖然看來做出了點成績,我卻也懷疑自己有沒有做錯過。」
好事變壞事,不會吧?Olya認為,「社交媒體的出現,讓我們發現前所未有這麼多的新名字新選擇,效果立竿見影,但同時也可以“quite mindless”,媒體因為要提供龐大資訊,頻密地報道時裝新人,所謂的“next big thing”;很多畢業不久的新人,連grant loan都未開始還,就給炒作成了一個標籤,甚至沒有周詳計劃下,匆忙自立門戶。大家心知肚明,時裝業競爭如此激烈,行錯一步棋,可能會損害我們的職業生涯,後果可以是災難性不可逆轉的。但是之前報道你的媒體,在你犯錯的時候,不一定必然會做你的安全網。」
「VOID的出現,我覺得就是一種以容許實驗及失敗的方式來支持新人。學生畢業後,不一定馬上要給大集團吸納做小螺絲,也不用心急自立品牌,而是建構一個空間,能讓他們繼續進行探索及實驗,投身社會的同時,仍有發現自己的自由。甚至乎已不是支不支持年輕人的問題,而是建立一股健康的抗衡力量。」
話雖抗衡,時裝界中的建制力量,例如Givenchy和Jil Sander兩大品牌,也認同她的vision而提供營運資助。
Olya說:「我們的目標不是為籌錢去support新人,而是希望達到提高意識,並邀請業界開始對話,一齊探索另一種生產、推廣和消費時尚的方式。我不想只做一塊踏腳石,製造一個又一個毫無意義的時尚明星供大眾消費,然後給棄之如敝屣。
「如果想我們的時裝及文化,繼續有擊撞的話,必須扶助年輕人,否則,世界只餘無處不在的logo tee。」細味Olya的結語,想像那是多麼可怕的情景,更可怕的是,她所說的境況,其實某程度上,不正是時裝界的部分現實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