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電影常見的剪接手法,後來被發展成流動影像裏鏡頭組合的理論。譬如,爆炸和歡騰畫面、爆炸和屋簷毀壞、人們慘叫的畫面,前者可能帶有喜慶的感覺,後者令人認為是災難。透過不同影像的互聯關係,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蒙太奇效果的一大特點是意會,從而引入情感意識,令人內心領會。簡單講,即是心裏明白但不說破。

SCREENSLAVER(VOID)2020
「如果由藝術的角度去看,詮釋到感受與狀況才是耐看的影像作品。」這是黃百亨(SAMSON)對作品的要求,又或是那一條他認為作品合格的線。1995年出生的SAMSON成長於香港,中三、中四開始影相,拿着一部普通的數碼相機,踱步在街上,記下的都是觀塘的街景,包括拆毀與重建的基礎建設。「相機是家人從黃金商場買來的,我拿着它影了一大堆相,影重建、清拆的街景、建築。作品得到些獎項,受到鼓勵就很自然繼續影下去。」自此,SAMSON開始專心影相,同時開始畫畫,並入讀中大藝術系,2018年畢業,目前在畫廊工作。
雙重曝光 發光入口

SCREENSLAVER(VOID)2020
除了剪接外,還有其他手法可以達至蒙太奇的意會效果。在此,SAMSON選擇的是雙重曝光。
2020年年中,SAMSON於「光影作坊」舉行首個個展《茫》,大量用上雙重曝光方式進行拍攝。「我希望把影像畫面更加豐富,雙重曝光是最簡單的方法,將光與不同影像結合。」《SCREENSLAVER (VOID)》把發光的長方形(手提電話或電腦的熒幕)置在香港不同地方,譬如地鐵月台、地鐵出口、銅鑼灣、太子、尖沙咀。看似平靜的街頭景觀,疊上長方形熒幕,不說破,然而有心人一定心領神會,回想在街頭曾經發生激起情緒的事件。《SCREENSLAVER (VOID)》裏的發光熒幕像一個聯想入口、想像隧道,引領觀者聯想某一直播畫面。《MASK》是一組四件的影像裝置,熒幕的人像在說話,卻被墨化了的字掩蓋,未得看清人像的舉動。墨化的字是掩飾還是信息本身?不期然,我想起重返災難、創傷現場。對比於重塑相似場景,譬如重演事件發生的經過以至發生災難的一刻,甚至是新聞式的紀實照片,哪一種更為深刻呢?SAMSON作品的開放性有助觀者反思,投放自身經驗,處理難以言明、不易宣之於口的情緒。即使細節模糊了,情緒猶在。《SCREENSLAVER (VOID)》的上一個系列是《SCREENSLAVER (*)》,同樣是街道,商場、地鐵、大廈外牆,熒幕全然滲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一開始是想捕捉光與人的互動,廣告牌又好、視覺疲憊又好,都是一些平時不常留意到的光。」那一次的「長方形」純粹是熒幕。顯然地,《SCREENSLAVER (VOID)》比起《SCREENSLAVER (*)》無論在內容、呈現手法都深化了,由開始因美學對熒幕感興趣,漸漸發展成以熒幕理解經驗。
日復一日 無聊當代生活

SCREENSLAVER(VOID)2020

SCREENSLAVER(VOID)2020
SAMSON對畫面的細節着緊,偏好呈現表面平靜的感覺。其實在畢業作品《安居後》可見端倪。《安居後》透過運用長鏡頭,拍攝錄像作品《安居》。鏡頭映照着飯廳、書桌、電腦、廚房、露台、衣服一個空間緊接另一個空間、一間屋緊按一間屋……「那時我看很多家庭倫理片,譬如: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楊德昌、是枝裕和,好像沒什麼事發生,卻蘊含張力。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呈現的是觀看的方法。畫面表現影像與現實的關連。」鏡頭是水平移動,鏡頭隱身,儼如一個過客。時間在此延長,也說不稱今夕是何年,具備日復一日的況味。

無聊當代生活
CONTEMPORARY LIFE IS RUBBISH, 2020.
VIDEOS, DISPLAY SCREENS, LIGHTBOX FILM
DIMENSION VARIABLE (SET OF 4)

無聊當代生活
CONTEMPORARY LIFE IS RUBBISH, 2020.
VIDEOS, DISPLAY SCREENS, LIGHTBOX FILM
DIMENSION VARIABLE (SET OF 4)
最新作品《無聊當代生活》借了英國樂隊MODERN LIFE IS RUBBISH的專輯名字。5、6月開始製作的《無聊當代生活》是一組錄像裝置,錄像包括:5AM的MACBOOK桌面,代表假期沒多規律的生活,顏色好比日出日落的顏色;GOOGLE AR的動物,置於現實的兩個虛擬動物加起來的諺語,同樣請觀者聯想;網上瀏覽的錄像片段及內容,歌曲〈I SHOT THE SHERIFF〉 同時播放。數個錄像形同猜謎,錄像串連,任憑觀領會。《無聊當代生活》猶如生活的瑣碎,記錄SAMSON的生活痕迹,投射對當代生活的感受?「『無聊』是因為即使無可奈何,亦希望有些事可以發現。」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