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飛正傳》1990
「蓋棺定論」真是至理名言,我一直放在腦海,提醒自己看事情不要太短視,別妄下不可逆轉的定斷。最經典例子,莫過於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這設計讓他備受讚許,同時也曾經為他帶來一生中最嚴厲的批判與挑戰。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成為巴黎的驕傲前,曾經也淪為「巴黎之恥」。時維1983年,當時的法國總統 FRANÇOIS MITTERRAND 親自委託貝聿銘進行「大羅浮擴建工程」。法國媒體首次刊登了貝聿銘以鉛筆素描的玻璃金字塔方案時,便遭到法國傳媒排山倒海的冷潮熱諷。時任羅浮宮館長的 ANDRE CHABAUD 為了抗議貝聿銘的提案,更不惜辭職,搞得貝聿銘整整一年半不敢走在巴黎街頭。
貝聿銘因感到羅浮宮的門口並不明顯,加上深明法國人迷戀古文明的情意結,才大膽提出玻璃金字塔之設計,幸好他長年被狠批仍堅持己見,所以最後被法國人接受,並引以為傲,1988 年貝聿銘更獲法國頒發最為尊貴的榮譽騎士勳章,近四十年來,玻璃金字塔已成為遊客打卡勝地以及法國人身份的象徵。
每年去一兩次羅浮宮 (疫情已不能成行兩年),我就浮起香港的個案。記得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即現時的大館)。2007 年項目由前特首曾蔭權拍板,但計劃一波三折,落成日期一拖再拖,其中最具爭議性,首推「玻璃竹棚」設計被否決。 馬會提議斥資 18 億元 (!),活化整個中區警署建築群,融合古蹟及新建築,並會興建一座由設計北京奧運場館「鳥巢」的瑞士建築大師 JACQUES HERZOG 和 PIERRE DE MEURON 構思,高達 160 米、像巨型「竹棚」的地標建築物,本來很多人贊成,但有少數意見批評「竹棚」太巨大、與古蹟格格不入,又有人指計劃過份商業化,甚至尖頂會影響風水。最後,計劃擱置。
馬會大膽構思,但受不住批評,最後推倒重來。我經常想,如果當年有人如貝聿銘般堅持,究竟香港如今會否也有一個引以為榮的「玻璃竹棚」地標?是文化差異、天時地利不符、還是香港官僚制度的不濟?那就不知了,胎死腹中,無法招換時間判官來評審一下。
有趣的是,近日參觀新開張的 M+ 電影院,開幕電影正是 1990 年王家衛的《阿飛正傳》。如今看來,以此經典打頭陣絕對合情合理,但如果大家回帶一下,就會知道這結果並非理所當然的。
當年《阿飛正傳》在聖誕檔期在旺角午夜場首映,完全顛覆了觀眾的「想像」,電影既無阿飛群毆廝殺,更無爭女、飛車、肉搏…… 換來是「無腳嘅雀」,觀眾割櫈、投資者鄧光榮激到差點入醫院 (好似真係入咗)。今日「出口轉內銷之後」,《阿飛》已成了國際級美術館的殿堂示範作、香港電影的代表作,王家衛當年忍辱負重戲院的「割櫈聲」,已換成今日響遍穹蒼的拍掌聲;六星拱照換來侮辱性的 900 萬票房,也由源源不絕的海外收入賺凸了。
當年鄧光榮如果中途叫停「斷水」,或者要求王導多加重口味、商業橋段,把一齣文藝片拍成古惑仔系列,不知道香港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會否不同?其實還有一段插曲,當年《阿飛正傳》本來分上下集,但鄧光榮蝕了幾千萬當然閂水喉,如果當年影迷早點醒悟,《阿飛正傳》有下集的出現,香港電影業又會否景觀不同?
所以,人的評級也一樣。一個人有幾多人來你「生日會」不值得炫耀,有幾人來你的人生「畢業禮」才是真正成就。
時間是最老實的判官。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