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 千嬌百美何處尋?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趁慈山寺的桃花還未開到荼蘼,我跟友人冒着煙雨來到寺院。五百株桃花部分已結出小桃子。
因為要「借花供佛」,慈山寺不止有桃花,還種有牡丹、炮仗花、紫媚、竹樹、荷花等等,千嬌百媚。原來,過去兩年寺院裏還栽種了薰衣草,今年李超人特意請人種 500 棵桃花,由「正念之路」一直延伸至觀音聖像背後,春天至情人節桃花滿林,平日也有樹的形態,添了一抹白居易筆下的詩意。
我欣賞慈山寺這種人為的「植物管理學」。明白花開有時,花落也有時,如果園林管理得好,春夏秋冬、廿四節氣都可以滿林娉婷、到處鮮妍,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千姿百態。再加上2012年,斯里蘭卡總統 MAHINDA RAJAPAKSA 將佛陀成道之原菩提樹同源的後代分枝贈予慈山寺,如今小樹苗已成大樹,成為了朝聖的地標。
對於綠,處身石屎森林的香港人格外傾慕。既然食物、水果都講當造,不時不食,賞花本身亦該如是,只是僵化的制度有時會抹煞了很多本來自然不過之事。
慈山寺的植物管理非常專業,基本上四季都能欣賞到不同花卉與植物。
根據漁農署網站資料顯示,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在 11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 740 萬人口。雖是彈丸之地,土地利用的矛盾十分突出,仍然保存了非常豐富的植物種類。如今,香港記錄的維管植物已經超過 2200 種。不過,經過千百年來不斷砍伐,香港的原始森林早已蕩然無存,物種與周邊的共生關係有很多東西也隨之消失。嘉道理農場於 1997 年成立「本土樹木苗圃」,表示香港原本有約 400 種原生樹木,現時只剩下常見的約 40 種,其他可能在偏遠地方未被發現,也有些是可能已永遠消失。
經常聽到老人家回憶,公主道以前有蓮霧樹、椰樹;九龍塘有大樹菠蘿,當然旺角西洋菜街曾經也是農田種植西洋菜,不過隨着香港經濟起飛、開山填海,連郊區的綠色地帶都插針起了摩天大廈,很多原本很常見的植物都消失了。因為有蚊去噴蚊油、拔走雜草,其實也會影響生態系統。
其實,昔日香港的公園也有 APPLY 了一種人性化的「植物管理學」,令市民四季都可以欣賞到不同的植物,沒有悶場。但近十年廿年新建的公園,基於「易於管理」法則,主事者便傾向種植「較易」處理的植物,例如不開花、不結果、較少落葉的植物,就能減少坑渠淤塞的問題。
還有,相對原生樹木,外來樹木生長速度快且適應力強,能於貧瘠土壤上生長,於是政府漸漸改為大量種植外來樹木,達成綠化的目的(早幾年暴風山竹來襲便發現香港很多盆栽樹木)。所以,我們在市區見到的植物,來來去去都是幾種了。台灣相思、紅膠木及愛氏松,都是被廣泛種植的外來「植林三寶」。
想知香港曾經有哪些植物,可以到動植物公園參觀。現時公園尚有900多種植物,並在種植方面盡量使植物發揮本身的自然美態,公園內經常散發着玫瑰、米仔蘭、九里香、桂花、山指甲及白蘭的陣陣幽香。大部分的品種都產自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網上還有資訊告訴市民每月盛開之花,四月份當造之花是繡球樹、松紅梅(澳洲茶)、重瓣郁李(爵梅)和蝦衣草(紅蝦花)。
疫下今年的香港花卉展,已移師至全港18區的園圃展出,展方還特設網上展覽讓市民可留家賞花。是有諗頭但亦諷刺,若白居易、李白等得悉現代文明「發展」到足不出戶在熒幕賞花、網上品酒,他們會趨之若鶩,還是嗤之以鼻呢?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從一朵花觀照的世界,希望更闊更廣更全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