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說香港沒有本地時裝,消費力高的一羣買歐美名牌,韓潮男女跟GD或全智賢著衫。然而曾幾何時,我媽咪做女的年代,是香港紡織業的黃金歲月。作為這個黃金歲月當中的橋頭堡南豐紗廠,於八十年代工業北移後陷入沉寂。14年南豐集團決定將原址重建,將活化後的紗廠,變身成集展覽、零售於一身的創業培育中心。我們跟活化及保育計劃負責人陳卓卓談過,了解中心旗下多項保育及先導計劃,如何協助初創企業起飛。
「太多時裝品牌了,運用科技做得到又做得好才是大趨勢。」—陳卓卓(The Mills負責人)
南豐紗廠The Mills的活化及保育計劃進度如何?
project 由2014年開始,有三個主要項目,其一係要做incubator,一個培育中心,稱為新經緯產業。我們希望扶植一些真正有心做的初創企業家,到時自己賺到錢,又能為社會帶來經濟效益、提供工作機會,啟發別人,這才有用。其實,政府又好,私人機構如我們又好,不少單位也十分願意幫助年輕人開展自己事業,我們也有retail,但不會賺盡,這個地方希望提供有意思有潛質新進公司/品牌去發展,飲食、時裝也可以,亦不一定只局限於香港設計,東南亞、台灣、泰國也有很多很有潛質而且很得香港人歡心的東西,我們也歡迎交流,北歐、英法亦有不少品牌想來香港,那就一起去做吧!
時裝業面對的問題一籮籮,好像時裝是第二大污染工業,快時裝的氾濫,高級時裝/luxury market增長停滯等等,香港更加被認為沒有本地時裝,對於整個時裝業種種問題,你們覺得Incubator這方面可以怎樣幫到手,可以解決哪一範疇的問題?
Sustainability是我們一個core value,環境之外,社會、文化亦重要。我們真要減少污染,就如H&M Foundation俾緊錢HKV去做,如何去recycle現有衣物,譬如一件衫明明是cotton poly blended,如何將cotton和polyester抽取出來再用,逐漸走向一個叫做closed production的方向,用現有物資繼續循環,不要再種新棉花,或不再用那麼多,逐漸減少。如果我哋見到有呢方面的technology,我哋一定特別關注。我們是做生意,幫人做生意,不會只要一個概念,如果對方只係research stage,我們建議對方再找其他單位幫手,直至認為是時機去做成商業應用,才來找我們。這個趨勢需要投放好大,我們的角色,可能是HKRITA(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之後的下一步,做到咁上下,技術成熟了,需要commercialize的時候,我哋才step in。
對於有志入行的時裝設計師,想創立個人品牌,但在創新方面並未有任何特別的想法,來到你們這裏尋求協助的話,會怎樣幫助及作出引導?
我們不會隨便鼓勵年輕人創業。千祈要你ready才好去做,不要因為不想返工走去創業,好錯,要知道自己為何想創業,世上每一件事,都要先give,才會有take。例如我們有個case是一早想建立自己的brand,但沒經驗,明白死的機會好大,特登去找一家大型美國公司做designer三幾年,從而接觸到成個picture,又認識到一些廠家,累積經驗累積network,要有長遠計劃,要好了解自己強項、弱項,一時衝動是不可以的,實死。
未來,一定要加入technology,我曾經跟一個美國專做時裝incubator的朋友傾偈,他坦言,假設翌日瞓醒起牀,市面上有一半時裝品牌消失世上,沒人會miss這些牌子的!除非是Hermès或Chanel,最多加句「哎呀!陰功囉!」就是這樣而已。太多時裝品牌了,運用科技做得到又做得好才是大趨勢,何必無啦啦又開多一個brand呢?實體舖一定也要存在,但毋須開太多,因為實體舖才可以接觸customers得到真實的意見,不會一味拿着數據去估去猜度客戶的behavior。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