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與科技是雙生兒。」 — Kit Wan
香港土生土長,2014年遠赴倫敦讀時裝設計,16年完成MA課程,去過哥本哈根及柏林待了一陣子,現時選擇安特衛普為發展基地;廿七歲的Kit Wan個人profile非常國際化。他認為自己不是時裝設計師,而是集fashion、costume及multi-media design一身的混合體。
你在個人網頁說你很關心社會及國際時事,並期望可以將之作為創作的核心,透過設計表達個人觀點及引發思考。不覺很多時裝設計師會有如此前衞的取態,原因為何?
身處歐洲,難民問題、民粹主義、極端右翼這些衝突,日日在身邊發生,坦白講如果對之沒感覺,才叫得人驚。我的作品是我的想法及情感表達,透過有形的衣服表達出無形,有時是限制,同時也是挑戰。
在你創作及成長過程中,深受哪些方面或人物的影響?
最愛的設計師是Hussein Chalayan,愛他不僅是素材運用上的突破,而是他透過作品表達好多複雜的情感,他的名作木枱裙就表達自己國家內戰,人民帶着家具逃難,帶着好多文化政治意涵。
你作品中素材運用十分豐富,有否特別鍾愛運用的素材?為什麼?
我喜歡用電腦programming及3D animation的方法,不一定是digital print,也可以是digital weaving及knitting等,算是將個人玩電腦的興趣與時裝設計混合。另外我也喜歡用非布料的物料造衫,例如隔熱棉、模型車零件、鋼片等等,這些非傳統物料應用在衣服上,如何穿上身而又予人make sense之感,是我很感興趣的方向。
作為新進設計師要冒出頭來,你個人意見是容易抑或很難?
其實我覺得現在很難,簡單是僧多粥少,早十年前當設計師也算精英化,一定要有專業水平、知識才可稱得上是設計師,但現在這個年代,只要你有名氣、有錢甚至你在social media中有些名氣,能夠把followers變做customers,你已經可以叫做設計師。
對於一個來自香港的設計師,在外國發展,你覺得有沒有受到任何掣肘或阻力?
在一般情況下是沒有掣肘或阻力,當我在北歐工作的時候,他們會覺得一個亞洲設計師和他們做的創作是兩個極端,他們反而會欣賞,所謂掣肘可能是比較難找贊助,或許因你不是當地人,某程度上幫唔幫你也會考慮地區因素。
你算是social media 深度用家嗎?你覺得識得玩social media有助發展個人事業嗎?
Social media對我來說只是用來存放我自己作品的地方,我明顯是個低度用家。但不得不承認這網絡會很方便,對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但你要想想這些followers是否真是你想接觸到的人,就算當你擁有幾萬followers,但當中又有多少是你真正想接觸的人?又或者他們真正是你的客人?
時裝設計常以「新」掛帥,就你來說,什麼叫做「新」?
對我來說新跟科技就是雙生兒,例如現在十分流行的VR或是虛擬實景,以往或許是幻想,但這些東西往往能讓你能從中發掘新的presentation技巧,做好你的作品,如果沒有科技我們只是把創作工作不斷的重複,科技可以帶領我達致新的領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