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早在文字出現以前人類依靠繩結溝通,而如今對蕭俞 Zoe 來說,繩結卻是她的救生圈。
自小熱愛手工藝的蕭俞在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設計系畢業後,便投身國際時裝品牌 DKNY Jeans、Levi’s 擔任服裝設計師,入行後卻發現時裝界的速食文化日趨嚴重,令她重新反思工作的意義。「後來我決定參加一個時裝設計比賽,做回自己的設計。因為準備比賽需要做大量資料搜集,在圖書館找資料時,我意外發現一本講及繩結的書,自此改變了我的創作方向,」繩結藝術就這樣成為了她最強的個人武器。
但繩結藝術細膩而耗時,生於「速食」文化的時裝世界,是否真的難被容下?
蕭俞 Zoe
我希望透過做一些有溫度的繩結作品,感染大眾放慢腳步。
時裝設計師
「於我而言,我不希望快時尚存在,我盡量不會購買快時尚產物。因為它剥削很多工廠員工,要求他們於短時間內生產大量衣飾。而且,在快時尚的潮流下,大量衣服被棄置,對地球造成污染。」「我希望透過做一些有「溫度」的繩結作品,能感染大眾放慢腳步,重新認識及感受繩結工藝的時尚魅力。像今次在《K11 Fashion Decode》展覽…我亦設計了一面繩牆希望大家可以參照「奇譜」結繩法,編織自己的繩結。」
蕭俞 Zoe 作品
蕭俞 Zoe 作品
蕭俞 Zoe 作品
每一件作品也是獨一無二,這是機器無可比擬的。
時裝設計師
「時裝也有很多手工藝的元素,可以說是工匠藝術的一種,好像Dior、Chanel這些大品牌,亦會於其高級時裝訂製服中滲入手工藝的設計,例如人手刺繡,因為全人手刺繡藏著一種溫度,每一件作品也是獨一無二,這是機器無可比擬的。」
德國繩結雜誌中的「奇譜」結繩文化啟發蕭俞
蕭俞最初認識繩結的源頭是書本,這次《K11 Fashion Decode》展覽中三層高,約12米的編織繩網塔原來也是啟發自書本,亦是她做過最大型的藝術裝置。
「我由一本德國繩結雜誌中得知失落已久的南美洲印加文化「奇譜」結繩文化,裡面有100多頁介紹這項已失傳的結繩文化,之後我亦上網作資料搜集,搜索這些繩結的形態。因為要支撐起整個繩網塔,所以不可以使用一般的繩子,今次用的是較輕巧的綿芯條,每條繩子的直徑都比平常用的粗十多倍。」
蕭俞今次在K11的展覽作品亦用上了「Z世代黃」主色調,希望讓大家會覺得繩結並不只是古老傳統的手藝,重新認識繩結及背後對人類發展的意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探究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