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我到了十八歲才第一次遇到「羽絨」這種保暖服裝呢?
recommended readings
「保暖和靚什麼時候才可以握手言和,不再做彼此的敵人呢?」
我在零下二十幾度的韓國荒山拍戲等埋位時,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羽絨疑團……
最大的羽絨疑團當然是:到底世界上有沒有一款真心靚的羽絨服?
是的,要先講講羽絨這東西。我人生第一次接觸羽絨褸,是1987年聖誕前,和大學同學第一次坐火車上北京的時候。因為老豆知道我要去這麼凍的地方,出發前便罕見溫馨地在國貨公司買了件大陸製造的羽絨外套給我,我記得是深藍襯淺藍還有一點白的 colour-blocking,老套到我寧死不穿,沒錯,在香港這個最凍得四五度(當時)但已令人V嘩鬼叫的地方長大的我,根本對何謂嚴寒沒有概念,難免對北京的聖誕有點輕敵……最後我當然屈服於保命而穿上了那件被年少無禮的我形容為「樓下看更都不如」的薯頭羽絨褸,不過,呃,我今日想說的重點不是這個。
我想講的是,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我到了十八歲才第一次遇到「羽絨」這種保暖服裝呢?印象中我不只是未穿過,而是聞所未聞這兩個字,小時候我記得的普通市民禦寒衣著的頂級裝備是「棉衲」,要再進一步就得跳到有錢太太才有的皮草了。
為什麼我會未聽過羽絨呢?是根本未發明(唔會啩)?還是發明了不過未流行呢?還是在外國已經好普遍,但1987年的香港根本用不着所以我才未聽過呢?又抑或是香港人其實用得着但因為那個年代大多數人買不起所以沒有市場供應呢?定係一直都有只是陰差陽錯才導致本人一直孤陋寡聞至到18歲才忽然被「開光」呢?
希望有返咁上下年紀的讀者們可以陪我回憶一下,給我一個第一身的答案。
其實從小便覺得棉衲是頗為有型的一樣物體
DOWN JACKET LET ME DOWN…
所以我對羽絨有陰影也不難理解吧,如果你也見過我那件1987年的國產雪山牌鈍胎羽絨褸。
就算我真是 18 歲才第一次遇上 downfeather,我卻一直不太覺得是損失,因為其實從小便覺得棉衲是頗為有型的一樣物體。
突然殺出個羽絨,你心想:「你咁唔靚,真係要勁夠保暖先好!」
也有可能本人天生就和羽絨八字相沖,除 了一直沒找到一件驚為天人的 down jacket, 事實上人生中幾次撞正大嚴寒天氣,我條命都 不是羽絨褸救回來的。
說起來,我幾乎在嚴冬去過所有北歐國家,但一生經歷過兩次最冷最冷冷得凍入心肺血液凝固的天氣,竟然都是在韓國。
其中一次是 2009,又是聖誕前後,那年某老字號羽絨品牌正大力「潮化」自己,找來紐約的當頭起男裝設計師推出了首個合作系列,當中有套我覺得靚到不合理的羽絨西裝,我便成套買齊,但要等一個夠凍的城市才剪綵。
卒之 plan了在首爾過平安夜,機會嚟啦飛雲!大家知我玩造型向來不遺餘力,年輕時更甚,於是我那天的裝備如下:羽絨西裝褸+羽絨西褲+羽絨斗篷+羽絨恤衫,連我自己都覺得會不會羽絨得太盡,三層同廠 down feather 喎!結果那天兩度之嘛,都未負數,我穿著這 三層羽絨三件頭懶靚地在清潭洞逛街逛了不到 五分鐘,便凍到頂唔順立即上車回酒店……自 此我再未買過一件這個品牌的羽絨!唓都唔暖嘅,我梗係唔搵命博啦。
羽絨服與降落傘
鏡頭一轉,又在南韓,不過是2018。這個零下二十幾度的外景應該是我人生迄今遇過最凍的天氣吧!
但學到唔少嘢嘅,比如 smart phone 在 負四度下會自動死機,所以主人貼暖包時手機都要。又例如無論天氣多冷,那些 long John 長底褲都不能穿太多條,我的最高紀錄是4條,但由於四條褲頭橡筋重疊起來的 拉力太猛,箍得肚子有種反胃感,所以最終要除返兩條。
又例如最辛苦的劇組人員整天在負廿幾度的戶外跑來跑去,羽絨服下打底竟然是一件衫就夠,我問乜嘢衫咁暖,他們說是在當地平民服裝店買、專給寒冬在戶外工作的人穿的禦寒服,重點是一套jumpsuit包到冚才折合三百多港元,是有心體貼勞苦大眾負擔能力的特廉科技產品。
想想突然就不敢再抱怨為什麼羽絨服的款式沒一件好看了。
然後,在繼續等埋位玩手機的時候,不小心看到社交平台上黑龍江省某網民的妙論,也是很適合解開我多年來對羽絨衫的心結。
她這樣寫的:有很多人還在糾結羽絨服選擇什麼款式,什麼顏色,等等……其實大可大必,飛機失事時你肯定不會選擇降落傘的款式吧。請記住這一點──羽絨服是求生工具,不是時裝。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