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節即將來臨,相信不少準畢業生已經開始尋找工作吧?
不少人向來說雜誌「難入行」。姑且一問同事與前輩的入行經歷,才發現位位的入行故事均十分精彩。當中,有無心插柳的、迂迴的、熱血的。作為過來人,我們明白,在求職時往往是一場夢想與現實的心理戰,我們一方面希望能活出自己喜歡的人生,另一方面又要為生活的成本煩腦。
好像筆者的個案,原本是位時裝設計學生,最終卻成為了編輯。你認為我求職時沒有產生過一些心理障礙嗎?;「我修的主科與apply的職業範圍不相關」、「我不夠經驗」、「我怕賺的錢不夠生活」,相信此等煩腦在準畢業生的腦袋已纏繞了一段時間吧?
因此,我們集合了現時不同雜誌的總編輯、時裝總監和入門編輯的入行故事,或許你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得悉” You are not alone”。
閱讀訪問時,不妨老掉牙得像《大長今》和《狂舞派》般問問自己,「為了夢想,你可以去到有幾盡?」
「由模特兒轉型,當上時裝編輯。由「被拍」的身分轉成主導的角色。」
–
Grace Coddington , 前《Vogue US》創作總監
現為Tiffany & Co 的創意伙伴
Grace Coddington最叫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相信離不開《Alice in the Wonderland》的攝影作品。但是,要數Grace最討人喜歡的一幕,非在《September Issue》中,特地激怒Anna Wintour的場面莫屬吧?
不要被Grace在鏡頭前幽默的性格誤導,其實她的事業生涯非常迂迴。由最初的家鄉小鎮,到了參加《Vogue》舉行的模特兒比賽入行。當時的Grace不但是個當紅的模特兒,身邊的艷福亦相當無邊。直至她遇上車禍毀容。需要不斷接受外科手術,雖然外貌上已無大礙,但是一年的空窗期,時裝界已有太多新面孔。Grace不但失去了名氣,更失去了當模特兒最重要的信心。
幸好,早前曾經與Grace合作的英國雜誌編輯得悉她事業到達了瓶頸位,因此,便邀請她到雜誌社工作,隨即便開始了時裝編輯的生涯。
「為了清還卡貸,當時的我便進了《東Touch》工作,開始了多年來的雜誌生涯。」
–
Joey Chan
《明周》及《Ming’s》主編
當初是如何入行的?
1994 年五月跟進念·二十面體到比利時參加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人生第一次歐遊,碰上第一次「機會」看偶像 Nirvana 演唱會,可惜出發前不久 Kurt Cobain 自殺了。記得在劇院門外遇上李天祿,估量是隨侯孝賢宣傳《戲夢人生》吧,當天那股跑上前跟他用台語交談的衝動記憶猶在。四年後他也走了。在那一個還沒有發明手機和社交媒體的年代,影像記憶都存在腦海,朦朧而深刻。
完成演出後,反正暑假,乘機跟劇團朋友到巴黎倫敦旅遊,人生第一次搭通時裝天地線,在巴黎Etienne Marcel 的Yohji買下人生第一對山本耀司出品,黑色漆皮生膠底DM款短靴,特色在腳背直落一條足有吋半粗銀色YKK拉鏈,有姿勢有實際既可免除綁鞋帶之苦又十級grunge ⋯⋯像劉姥姥入大觀園,人生第一次認識川久保玲如何「像個男孩」丶第一次到Camden Town一磅一件掃二手牛仔褲和二手皮褸丶從Hyper Hyper、Red or Dead 到agnes b. ,原來人可以這樣著衫的,原來衫可以這樣時裝的。
其後劇圑的友人都陸續回港了,帶去的盤川都花得七七八八了,只有自己仍賴死唔願走,興幸有當地朋友收留,於是繼續一個人周圍走,胡亂跳上巴士火車走走碰碰,愛丁堡、格拉斯哥丶北邊小鎮,直到接近身無分文,知道是時候回家了。
回港後發現除了銀行只剩零頭存款,更「原來」碌爆了兩張信用卡,替友人代碌的銀碼又收數不果,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唯有周圍托人介紹工作還債。剛巧當年《東Touch》正在埋班,朋友介紹面試即時取錄,正式展開全工半讀生涯。最初本着還完債就拜拜,始終自己主修的是專業會計,當潮流記者不過是過客心態,畢業後也兌現自己給自己許下的承諾不到黃河心不死,到Moores Rowland 會計師樓工作了半年,終於發覺原來有些經歷真是會叫人回不去了。
「《號外》的Peter Wong問我要不要去《號外》工作,之後我便開始了跑國際時裝周的階段。」
–
Leung Kar Chun
《Numero》中國版主編
當初是如何入行的?
因為當時覺得如果以後一直跟身邊的同學工作或生活好像不太適合我,所以也沒多想會去做會計相關的工作。然後碰巧在大學的就業中心看到東方報業的一個植苗計劃,是一個寫文章的小考試,於是便去報名。
在 final exam 之前考了這個小考試之後,便去考 final exam,然後 final exam 後很幸運的,他們叫了我去面試。
然後我去了日本旅行,回來便去了太陽報上班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 2000 年入職的,我進太陽報做的是副刊,因為當時對街頭潮流的東西很感興趣,所以首選是副刊,然後進報館後負責的是男性版面,從街頭、潮流、電子用品等物品都要介紹。在太陽報一開始是做男性物品,然後時裝組有空缺,他們便把我調去做時裝,那時候算是真正的開始吧。
在這期間因為自己喜歡音樂,也跟朋友做了一本獨立雜誌,平行進行的。及後因為報紙日復一日的工作程序,重複性太高,剛好有朋友問我要不要幹別的工作,所以機緣之下便去了 I.T 做 VM。在 I.T 的時候讓我了解到很多跟時裝業內的知識,不過那時因為I.T那時準備上市,所以不停開店,幹了兩年左右《號外》的 Peter Wong 問我要不要去《號外》工作,之後我便開始了跑國際時裝周的階段。
在這期間認識了很多人,也想了很多事情,過了三年左右,又有人找我去做 VM,同時公司也問我要不要去上海工作。後來便搬到上海做《周末畫報》及後現在成為了《Numero》中國版的主編。
「有次讀到Winifred的Editor’s Note,看到下方有數隻小字說請人,然後便報了名,在學時已成為了《Amoeba》的Part-time。」
–
Karen Ling
《Ming’s》時裝總監
當初是如何入行的?
當年我是理工大學ITC的時裝設計學生,在Final Year時,在《Amoeba》讀到黎堅惠的Editor’s Note,下方寫上數隻小字說請人,叫有興趣者寫上自己喜歡的三本書,然後寄給她。那時候的我已是《Amoeba》的長期讀者,當然希望參與該雜誌的工作。因此,我便照要求寫下內容,然後寄了給Winifred,順理成章地面試,然後便入行成為了編輯。
我認為在Editor’s Note寫下招聘新聞是個聰明的做法,因為通常只有忠實讀者才會細閱Winifred的Editor’s Note。若然不是《Amoeba》的忠實讀者,很容易便會快快揭過。所以,我算是幸運的其中一員吧!
其實,當時修讀時裝設計的我是想成為一名設計師的。但是,在讀書途中才發現,在香港做設計師很難,反而Styling與雜誌的創作空間會比較多。因此,那時未畢業便Apply了《Amoeba》的職位,半工讀,直至當年7月畢業了,便立即成為了Full-time員工,連設計學生重視的畢業展都沒有做。
能夠參與自己一直欣賞的雜誌,有甚麼感受?
好玩!因為《Amoeba》的內容沒有框架,只要你諗到,就可以做!沒有任何限制,不用考慮商業元素,不用隨波逐流,連挑選model都不用typical的那種,能夠好local,能夠由自已親手發掘,是一個寶貴的經驗。
口述:Karen Ling
文字:Daniel Cheung
「萬人之上的 Anna Wintour 原來曾經因太反叛而被解僱!」
–
Anna Wintour
Condé Nast 藝術總監及《Vogue US》總編
人稱女魔頭的 Anna Wintour 縱橫時裝傳媒多年,早已是時裝界的靈魂人物。原來,她的父親是當時《Evening Standard》雜誌的編輯,而母親 Nonie 是美國人。
雙親在劍橋相識,然後相愛。這對典型的中產階級的精英夫妻,對於 Anna Wintour 採取的教育亦相當自由和開放。叫 Anna Wintour 早在17歲時,便放棄了學業,自由地開始了她的時裝事業。
在 1970 年,Anna Wintour 在倫敦雜誌社擔任編輯工作。 6 年後,她來到紐約,加盟時尚雜誌《Harper’s Bazaar》,不久,Anna Wintour成為《紐約》雜誌高級編輯,負責時尚與生活方式版面。
1982 年,美國版《Vogue》的主編 Grace Mirabella 在第一次面試Anna時問她:「你來《Vogue》,最想做什麼工作?」Anna說:「你的工作。」,誰不知,六年後,36 歲的 Anna 就真的做到了。
雖然 Anna Wintour 的入行經歷談不上驚為天人,但是,其實在她的事業路上,她亦曾經因大膽的思維而被辭掉。
難怪她早前在中國接受採訪時,曾經說:「作為年輕人,你的眼界要全面,要多接觸不同的事物,了解時裝、雜誌、整個行業是怎麼運作的。所以,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個部門,對各方面有所掌握,這樣才能把握更多的機會。還有就是去旅遊,要走出去,全球的變化要你自己親身去體驗,而不是坐在屏幕前。」
「冇人介紹與拉攏下便受僱了,正如到了今天也一樣,全是靠自己 …」
–
Kwannam Chu
創意總監與攝影師
當初是如何入行的?
1998 年入行,第一份工是《新報》(定或係新晚報呢?)不記得是那一份了。當時,我是做副刊生活版的,負責飲食同節日 feature 等等。
本來,想加入 PageOne 當個「賣書人」,但是不獲受聘,唯有看看報紙的求職版搵工吧。突然看到有報紙刊登招聘廣告,便去了見工。在沒有人介紹與拉攏的情況下便受僱了,正如今天也一樣,全是靠自己 …
在《新報》做了一陣子的mag paper後,便加入了《東Touch》,跟住入《KICK》、《號外》,然後才到《Amoeba》 …
「我絕對相信吸引力法則,要不然當時的《Harper’s Bazaar》是不會這樣巧合與理大舉行比賽的!」
–
張墨 Daniel Cheung
《Ming’s》網絡編輯
(在 Bazaar 當了助手兩年多,一天助理時裝總監 Lois Leung 問我:『可以叫你上鏡嗎?』;我便突然成為了一期 Bazaar Men 的 Guest Model,由熨衫到了踏入攝影棚,原來真的只有一步之遙!)
當初是如何入行的?
五年前,我只是個初初入學的時裝設計學生。但是,因為當時修了一科Color Trend,導師會在每級挑選了數名學生到《Jessica》當一天的實習。我成為了其一幸運兒,在《Jessica》的攝影棚中渡過了數小時。
就是那數小時的實習經驗,我便開始很渴望一嘗當上編輯的滋味。那時候的我,當《Harper’s Bazaar》是聖經,常常買來與同學「輪流睇」,完全不知道《Bazaar Men》是季刊,每次都抱着「唔知今期有無男裝睇呢?」的心態在便利店中查看,誰不知,有天早上便收到電郵,說香港理工大學與《Harper’s Bazaar》舉行Styling比賽。那時候的我當然立即參加,還特地車了一套服飾給自己作Styling。交了Styling的作品後,幸運地獲得面試的機會,隨後便成為了《Harper’s bazaar》的實習生了。
你要知道,當時的《Harper’s Bazaar》通常只會聘請傳理系的學生作實習。但是,就是因為這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 原本是時裝設計學生的我亦有了個機會,在雜誌社工作了!完成實習後,更不時為他們作freelance。然後,到了畢業時,我便加入了《Ming’s》,認識了這裡的同事,正式地成為了一名編輯了。
﹙沒記錯的話,當時的封面是這樣的)
還記得在2013年的時候,在《Harper’s Bazaar》讀過一篇由月如惠(Joey Chan)寫的時裝文章,印象非常深刻。因此,在當上實習首數天,一問《Harper’s Bazaar》的上司:「誰是月如惠?」,誰不知數年後我就成為了《Ming’s》的一分子!世事就是如此神奇!
臨近畢業季節,不知你又有否想當上編輯?就算你是主修科目不是傳理、不是時裝,對時裝毫不認識都不要緊。因為,這個世界很神奇,只要你敢「想」,世人最終都會助你走上自己最想發展的道路!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