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日本,正處於經濟高速增長的年代,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剛超越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時的日本人打扮浮華,追求過度裝飾以及大LOGO的商品,令許多商家為了銷量而滿足他們的品味,導致商品脫離了其本質。而無印良品的出現就是要對當時日本的「消費型社會」作出反思。
1977年,在西武流通集團代表堤清二、「日本美學第一繼承人」的田中一光,以及曾在西武百貨宣傳部任職(亦是後來無印良品創意總監)的小池一子深入討論後,提出了名為「SEIYU LINE」的品牌規劃,之後田中一光與作詞人日暮真三,以日文「むじるしりょうひん」翻譯成英文的「NO BRAND GOODS(無品牌的優良商品)」,因而將品牌名稱定為「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是反體制商品。」
無印良品的理念是始於對當時日本消費社會的反思,與當時市場上華麗、吸睛以及過度包裝的商品正好相反,無印的設計和包裝簡樸自然、沒有大LOGO、價錢合理且強調高品質,無印良品的這種反體制方式,仿佛成了一股清流。
不知道是否時勢造英雄,到80年代,日本正面對第二次石油危機,因此使日本人追求便宜又實用的産品。這正正造就出無印的崛起。無印的出現,使得當時的日本人重新思考商品的真正價值,無印因反體制而形成的這種極簡美學,更深深植根於日本人的腦海中。
無印良品是反體制商品。
最初無印良品推出的設計和包裝
80年代無印良品的廣告
80年代無印良品的廣告
「這樣就好」的精神
日語中,有一句叫「自己満」(意思是自我滿足)的說話,這句話與無印良品「這樣就好」的謙虛精神有點相似。無印良品不但追求實而不華的設計,而且更是一種「這樣就好」的精神。無印追求的不是「這樣最好」的強硬,而是「這樣就好」一種理性滿足感。
無印良品的「空無」
無印良品「這樣就好」的精神,甚至乎無印良品的出現與日本美學中的「空無」有莫大的關係。空無是一種隱藏於日本美學意識背後的感覺,代表了日本人追求意境的刻意平淡。
根據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在《無印良品的設計》一書中解釋「空無」時提到:「室町時代後期,發展出所謂的東山文化。書院建築的形式、茶道、花道、日式庭園、能劇等,都是在這個時代臻於成熟。日本人在那時候就已經發現,去除一切、什麼都沒有的樣貌,反而蘊含更能激發想像的力量。」
透過無印良品的標誌性「地平線」系列廣告更能感受無印良品對「空無」的詮釋,也能明白為甚麼無印的感染力這麼高。
因為在日本,才會出現的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的設計》亦有訪問從無印良品1號店開始便為店舖設計的室內設計師杉本貴志,他表示無印良品就似是在文化層面上的《萬葉集》。根據書中杉本貴志的訪問表示,在編撰《萬葉集》的七或八世紀時,和歌的世界開始出現一種「冰冷」的美學,這種「冰冷」的美學之後衍生爲茶道中的「侘寂」。「冰冷」與「侘寂」是日本文化的支柱,對許多事物影響深遠。
在《萬葉集》當中收錄了一首和歌:「琵琶湖畔回頭望,不見花紅亦無綠,唯有湖畔破屋舊,正是秋陽西下時。」意思是回頭一看,沒有紅花,也沒有綠葉,只看到琵琶湖邊一棟破舊的房屋,這就是秋季的黃昏。這樣的場景有什麼好看的呢?其實什麼也沒有。
杉本貴志
和歌中無紅無綠的景色,襯托破屋,散發出一種自然、低調和孤寂的樸素感,它代表了一種日本傳統美學—「空無」,而無印就是將這種傳統日式美學現代化,打造出一個實而不華、反潮流、重內涵的品牌。
無印良品與YOHJI YAMAMOTO的共通點
當談到無印良品與YOHJI YAMAMOTO這兩個日本品牌的共通點時,大家可能都會想到兩者都是出發自代表日本文化的「侘寂」極簡美學,只不過後者在這方面的藝術感及意境較高。可是,你又可想像到無印的衣服是由YOHJI YAMAMOTO所設計?
回到2000年代,當時無印的服裝顏色鮮豔,與品牌格格不入,更導致品牌服裝部銷情慘淡。如是者,時任無印良品母公司計劃會長松井忠三,便找來了山本耀司替公司開發服裝部商品。
根據由松井忠三撰寫的《無印良品筆記術 : 四個步驟實現持續提升》中提到,松井忠三跟山本耀司多次見面後,山本耀司終於答應替無印良品開發2003年的春夏系列,並從公司調配20多名經理和設計師,與無印良品計劃商品部的原有成員一起組成了一隊總數接近50人的服裝生產團隊。之後的情況就如大家所想像到,2003年1月,當新系列上架時,服裝就被搶購一空,銷量直線上升。
不過無印良品的經營方式有點特別,即使他們跟山本耀司合作,他們也會秉承着「無品牌」的宗旨,讓人欣賞商品本質的宗旨,他們亦不會強調這個系列是MUJI X YOHJI或MUJI BY YOHJI而引人搶購。松井忠三亦有在書中有提到:「無印良品認為商品必須通過本身的價值來滿足消費者,憑藉設計師的名氣和名人效應賣出去的商品,不能被算在銷售額裏。」
除了外表上極簡的設計,強調本質,不炒作,這兩點也是無印良品及山本耀司所傳承日本人多年來謙虛至上的美德。
Yohji 1993 campaign
歷史總是在不斷重演,回想起2020年政局動盪、經濟衰退的今天,是不是很像當初無印崛起的八十年代?無獨有偶,時裝界又恰好經過一個「醜時尚時代」像當初品味浮華—愛大LOGO和過度包裝的日本。雖然人類都總是在犯著同樣的錯誤,也許在經濟蕭條的今天,消費者會不只是追求像無印良品般的日式極簡、實而不華的設計,更會注重的是商品的本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