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穿上衣服是在壓抑一種道德觀,在華人社會之中這概念應該來得更顯著。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由古至今有一個時期的服飾經歷過最曇花一現的美好,擁有短暫的歷史卻仍然被後世珍而重之,如今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就是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旗袍。即使大家沒有經歷過當年的美好時光,如果有看過電影《色戒》和《花樣年華》,都能夠認得湯唯和張曼玉穿出旗袍那種華美精緻的魅力。經過時代變遷,有趣的是我們今天稱之為「傳統」的旗袍,反是百年前象徵着最前衞的思想。
旗袍的出現,最初也是因為西方文化入侵,年輕人開始學習外地傳入的文化,女性也追求解放自由,在社會上的地位繼而逐漸提高,服裝的演變其實記錄了女性地位身分的轉變。自漢代一直以來,穿袍服是男性的專利,而女性只能穿上下身分開的兩截衣──《女兒經》中曾寫道:「為葚事,兩截衣,女人不與丈夫齊。」這裏寫的其實是中國文化所壓抑的大男人主義。有傳奇女子之稱的張愛玲向來被視為打扮標新立異,她一生最愛穿的就是旗袍,對其愛到極致的表現,愛得要親手設計,甚至穿起走上人生最後的那段路。她在《十八春》裏提及:「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20年代初誕生的旗袍雖依然有清朝大袍子的影子,其實見證了中國人民在思想上踏出一小步的改革,到後來傳統的旗袍不斷被西方洋服的款式影響,領子的設計、袖子的長短、開衩的高低也隨時間不斷更替。
發展成熟的旗袍,最後的剪裁是緊貼東方女性身體部位,展現其線條的設計。它不像西方文化的坦胸露背直接激昂地表現性感,而是低調,毫不張揚的依偎在女性的身體之上。旗袍其實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設計,它打破了衣服要被寬衣解帶,甚至如後現化西方文化中布料多寡,去界定情色與否的條件,其設計低調地留下了一道自然的縫隙,穿起旗袍的東方女子以若隱若現的暗示激發別人的遐想,特別是極端的高開衩,其實是含義鮮明,代表性暗示的符號。旗袍這種走在掩飾和暴露之間那片灰色地帶的狀態,成為「衣服情色學」的修辭手法,時至今天,即使在當代時裝設計師的作品中,我們依然能見這概念的蹤影。旗袍的革命性意義在於,它為當代女性發出了解放身體、解放自由的號召;以一條若隱若現的縫隙,矛盾對比的低調手法呈現女性身體;這種中華文化,更記錄了一個封建社會走到民主革命的開端,女性不斷力爭上游的革命史;因此,來自東方的旗袍美學所解放的不只是心底裏膚淺的情色慾望,更是代表備受歧視的女性地位與社會文化最終擺脫枷鎖,守得雲開的結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