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會否總是覺得,第一次吃到的餐廳覺得特別好吃,但吃著吃著,怎麼現在覺得一般般,甚至沒有當初那麼驚艷,質素大不如前,開分店質素變差,就好像是定律一樣,難道是新鮮感作祟?突然想起「審美疲勞」四隻字,斷然 GOOGLE 一下,看到維基百科後,根據當中解釋,審美疲勞原是一個美學術語,指對某審美對象所產生的美感和審美興奮逐漸減弱,並對此對象不再產生較強的美感,甚至對此事物感到厭惡的一種心理現象。人們對生活中的某人或某事物所產生的美感,不再感到興奮和產生喜愛之情,反而產生厭惡、厭倦或者司空見慣的感覺。而一般的通俗的釋義是:覺得美的東西看多了,就不覺得美了。
審美疲勞存在於許多方面,例如視覺、聽覺甚至味覺等等。我們能看到很多餐廳,即使不是連鎖形式經營,但市場擴張難免會不斷增設分店以務求達到最大利潤化。通常我們都會聽到例如「自從開設分店後就越來越難差」「這間餐廳以前水準很高,現在怎麼感覺難吃了」之類的說話。有些人則大膽假設,其實你是對這些餐廳的感覺停留在頭一兩次的「新鮮感」及美味程度的衝擊中。
MÁRIA ŠVARBOVÁ 對稱美學
MÁRIA ŠVARBOVÁ 對稱美學
WES ANDERSON 對稱美學
WES ANDERSON 對稱美學
心理學的解釋,當反覆、高頻率地欣賞某一樣當初很喜愛、很產生美感的事物時,人就會逐漸產生一種厭倦、厭煩的心理。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審美流暢理論 (AESTHETIC FLUENCY)」(REBER, SCHWARZ & WINKIELMAN, 2004)。這理論非常簡單直白: 當觀賞者欣賞一事物時,如果大腦愈能順暢地解讀,觀賞者愈會覺得美。因此,「美」是來自於大腦的認知處理歷程,當認知處理愈順暢時,觀賞者會感到愉悅進而感受到「美」。後人也研究發現,當圖形愈複雜、結構愈不對稱,大腦處理會愈不順暢,人會因而覺得圖形愈不美,反之亦然 (JACOBSEN, SCHUBOTZ, HÖFEL & CRAMON, 2006)。在真實生活中也可以發現人們對對稱結構的著迷,就是因為大腦處理起來輕鬆順暢,如此才美。
*研究發現人們會最喜歡不會太單調又不會太過於複雜的畫面。圖/GÜÇLÜTÜRK, Y., JACOBS, R. H., & LIER, R. V. (2016). LIKING VERSUS COMPLEXITY: DECOMPOSING THE INVERTED U-CURV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0, 112.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從頭到尾與預期相符,大腦完全流暢地處理看到的訊息,人就會因此感到無聊。因此,審美亦並非單純能讓大腦處理越流暢越來越好,而是要有適當的難度,讓大腦有適當的不流暢感。例如,畫面的「複雜度」會影響著人們的審美,不會太單調又不會太複雜的畫面最會讓人感到賞心悅目。
這種快速審美是因為審美只停留在第一階段,並沒有過多的意識介入。在第一階段,人的確會看一眼就自動地對物品本身的特性評論美醜,但如果是願意花心思去欣賞,真實了解這件作品,讓自己進入第二階段的審美,說不定就會發現作品在第一階段審美時所沒發現的「美」。
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尤其是每天沉浸於社交平台的年輕顧客們,所有東西無論是美食、時裝、店舖裝修等等不同方面,正變得越來越挑剔,連觀看影片都要 15 秒內完成的世代,越來越容易產生審美疲勞。不斷開設分店後,管理上無論是人手、時間、成本上都存在不同的變數,話雖如此,的而且確很多店舖及餐廳不斷開設分店後質素下降,也不能一刀切說客人睇厭食厭,搬來新鮮感、多巴胺、審美疲勞等字語來當遮醜布。在如今種種售賣方式泛濫且同質化下,對經營者們來說,打破百店一面的無聊審美,保持自己的食物及服務質素,無論到哪一間分店,亦都會是一個有口碑的好品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