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裝界,屢有關於抄襲的事,Alessandro Michele上任後,GUCCI曾在2017年爆發連環的抄襲風波,可是,讓人在意的又有多少?然後,消費者也會繼續若無其事地去購買。大家心裡都覺得,沒關係,只要是大牌子便好了,抄襲與否是時裝界的紛爭。
GUCCI show後就被指抄襲,針對首輪抄襲Dapper Dan設計的風波,品牌回應,是「致敬」的意思。
「釋迦牟尼」造型也遭到指控,被認為與時尚攝影師Steven Meisel於2006年拍過的造型很相似。
事情奇怪了,原來我們不是因為欣賞品牌的設計和概念才購買,那麼我們去買的是一個設計、一個自己喜歡的款式還是很單純地因為「品牌」是貴,「品牌」是「品牌」?
原來有一學說解釋!
凡勃倫效應
我們我們去買東西的時候,在選擇貴的東西和便宜的東西時,你會選擇哪一個?有的人就是說了,我當然是選擇便宜的了,但也有人說,我會選擇買貴的那個。
我問友人:「如果你要參加典禮,鞋店有兩對皮鞋,款式差不多,一對$400,另一對$1000,你會揀哪邊對?」一個朋友說:「我會買貴個對,感覺貴可能好啲,貴有貴理由。」
又比如說:大九世紀,上流社會每個男人要有一個好的錶,好的帽子,傘子等等。而現在,有錢人也會買貴酒、名車、豪宅來彰顯身份。
又比如說:我們聽到某個人喜歡收藏,我們通常會覺得這個人很有品位;也因為他收藏珍貴的藝術品,會覺得這個人身價不菲。
// 所以意思是,我們有時侯在購買商品的時候,考慮的並不是實用價值,而是能夠證明自己的身份。//
illustration by Angie Rehe
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古斯塔夫·克林姆,1907年
美國制度學派經濟學家凡勃倫(T.B.VEBLEN,1857-1929)觀察到在消費者身上有一種商品價格越高反而越願意購買的消費傾向。這種消費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與享受,而在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一種社會心理上的滿足。
由於某些商品對別人具有炫耀性的效果,優質的產品來引人注目,消費者購買這類商品的目的並不僅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慾滿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經濟現象,即一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就越受消費者青睞。
凡勃倫效應的陷阱
所以有商家了解到「凡勃倫效應」,利用它來探索新的經營策略。比如憑藉媒體的宣傳,將自己的形象轉化為高層次的形象,給人「超凡脫俗」的印象,加強消費者對商品的好感。
「貴野一定係好野」這個定義筆者從來不盡信,但大牌子也的確有它們的魅力,買野都係尋下開心啊。
如果消費者能在購買前加以自己的思維去考量自己的需要、喜好和價值,就可以避免掉入凡勃倫效應的圈套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