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到了十二月,人們都突然胃口大開,食肆亦乘時推出更多飲食特惠,招攬顧客預訂,市面被一種節慶氛圍籠𦋐着但人面仍是木然以至惘然的,這個景象我已見了好幾年,今年好像更嚴重,不知跟愈發惡俗的聖誕裝飾有沒有關係?可恨的是餐飲的水平亦與急景凋年看齊不思上進,付得起錢也未必得到相符的質素和服務,租金蠶食心靈,良心食肆很多都捱不下去,只剩大集團橫行,以大欺小,提供給消費者的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升斗市民想將怨氣借大吃大喝來宣洩很多時反是吃了一肚子氣,我是推崇反璞歸真和寧缺毋濫的,用有限的資源換來好的品質,用經過訓練的味蕾和腸胃來精選值得品嘗的食物,重質不重量,過個美味假期。
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搞「大食會」?這種聚會模式其實我很欣賞,一班好朋友各自做一、兩個菜帶去某位的家一塊兒享用、聚在一起談近況聊生活。統籌的人預早定下時間、地點、人物,按各人品性分派工作如佈置、運送等,誰負責做什麼菜要有共識,規模可大可小但人數上限都是十人左右最理想,再多就沒那麼親密融和。而且規則是各赴會單位必須自煮不許帶外賣,所以這一定是熟朋友的活動,知己知彼才會進行愉快。在由預約到準備食物的過程中,參與者已不經意地重溫一遍大家的友誼,誰人愛吃什麼喝什麼對什麼食材會有過敏反應,自己的拿手菜最近又加多一樣了,他們還沒嘗過;上月從奧地利帶回來的巧克力餅,女主人一定很喜歡的,一併帶過去吧……有些鬼主意多多的搞手甚至會訂下dress code。種種考慮和計劃,為刻板的日常增添一些開心的忙亂一些莫名的期待,為平淡的日子加一點肌理,總比千挑萬選也找不到一家合大家預算和心思的餐廳去吃自-助-餐好。
自助餐不是不能吃,但請吃高質素的而非粗製濫造的,尤其是帶小孩吃他們的第一次自助餐的話,這個初體驗足以影響他一生的飲食習慣和品味。你可以說我危言聳聽但我的確見過沒有經過家長指引的兒童因為「吃錯」自助餐而從此挑食,這不吃那不吃只愛吃甜食。試想像琳瑯滿目的食物,但沒人告訴他從何吃起反而只聽到耳邊此起彼落:「攞多啲呀,裝到隻碟有咁滿得咁滿……」,「喂,嗰邊啲龍蝦就快俾人攞晒喇,快啲過去霸幾隻先啦……」,「嗱,BB,你響度等,啲三文魚生一出嚟你就撥落你隻碟度……」。第一次吃生𧐢、魚生最好不是在自助餐桌上拿的那些。引導小孩學懂挑選自己想吃的,吃多少拿多少不夠才再添,吃東西是享受不是競技,不用鬥快鬥多。在小孩學習用刀叉時如果不經意地說給他知道威靈頓牛柳是威靈頓公爵的家廚為了慶祝主公戰勝歸來,便做了一個用酥皮包着公爵最愛吃的幾種食材而製成的一道菜,來賀他凱旋而歸的,再逐一告訴他公爵喜歡吃的那些是什麼,那小人一定會吃得更滋味。
我吃自助餐的年代,是真的能夠吃到代表不同國家的食物和菜式的,日本的壽司、蕎麥麵、天婦羅都是真材實料,新鮮即製的,德國鹹豬手必須配酸椰菜,各式的香腸伴各式的芥末,北歐的凍肉、乳酪和煙燻魚類提醒我們自助餐發源地是瑞典,中世紀的大戶人家宴客,客人長途跋涉來到已疲累不堪,於是佈下一長桌小食以慰飢腸,再候人齊入席。延展至現代由賭城發揚光大從而啟發餐飲業效法,長餐桌上擺出各國美食由冷至熱由鹹至甜,貴精不貴多,每款都很有代表性和特色令人記得它們的地道原汁原味。法式甜品和英式糕點粗細有別,意大利的提拉米蘇和中國的蓮蓉西米布丁並排而列各擅勝場。當年有一位很愛吃,吃東西又很講究的朋友,經常約我去五星級酒店吃自助餐,那些餐廳是長知識開眼界的地方,也培養了我的飮食口味,挑選食物的標準。後來自助餐愈來愈大眾化和將貨就價愈做愈濫,我已移居海外自煮自吃在自家款客了。
今年過除夕元旦想好好吃一頓的你,不要與陌生人擠在一起搶假皇帝蟹腳了,實實在在到市場買一隻大肉蟹回家掉到鍋裏蒸熟沾醋便吃,喝點黃酒或清酒,不更開心麼?乾杯!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