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問是個超眼淺又低笑點的人,看一個廣告、唸一首詩、跟茶餐廳的陌生人搭訕、看第16542回周星馳電影,隨時會令我笑完又喊、喊完又笑、又喊又笑。忽發奇想,用文字記錄這些讓我悲泣喜笑的人和情節,應該也挺有意思……
因為替鏞記酒家拍攝紀錄片,打開了中環的潘多拉盒子,讓我重新感受中環脈搏。
曾經是垂直畫廊空間的中環畢打行變天了,幾層吉舖令這鬧市變得超現實。
「中環價值」這個詞,是台灣作家龍應台2004年創造的,意指「中環」代表香港資本主義運作的心臟,它不但追求個人財富,講究商業競爭,並把「經濟」、「致富」及「效率」視為社會進步指標,不重視草根,以精英獨斷。
作為九龍人,學生時代過中環總覺得很刺激,在太子大廈的KPS租碟、曼陀羅買騎呢雜誌、蛇竇喝絲襪奶茶。走在中環大道上,推你前進的是港人創造財富的活力;在天橋上流動的,是各國駐港領事、官員、律師、會計師以及財金顧問等中環精英。很難想像,去年社會運動、今年疫情,地價冠絶全球的中環黃金地段變成了結界,出現貼滿速銷大字報的劏客藥房、全店50元一件的廉價淘寶時裝店、意大利走佬貨快閃舖,更多是空洞寂寥的白牆吉舖。
遊客絶迹,WORLD CITY OF ASIA也不那麼WORLD CLASS了,充滿英倫風的畢打行幾層吉舖,最是超現實,反而讓我懷念舊中環的老式生活態度。
有78年歷史的鏞記世紀大裝修,因為拍攝,我翻箱倒籠的找來老店的舊照片、與老員工與食客交談採訪;連管理層辦公室、魚翅倉、囤滿油渣的舊煙囪、天台儲水缸我都走訪記錄,拼砌出幅幅迷人的中環人味與文化交雜的舊風景。
做餐飲難,做中餐更難,能在中環屹立近八十年的非連鎖中餐,更是難上加難。鏞記可以傲立香江,不只靠港島區唯一的炭爐製燒鵝,小至一顆皮蛋、一個外賣飯盒都講究,執着的人和態度才是它可以站得住的原因。
很久沒見過廚師會笑得如此開懷,在鏞記工作了近半世紀的德哥告訴我,全盛期鏞記43個廚師四十幾度下在熱廚房汗流浹背,炒出個未來,鄧麗君喜歡坐在地下卡位優雅地吃雲吞麵;天字一號老員工74歲的沈經理在鏞記打拼50多年,第一份工也是人生最後一份工,打風落雨暴動沙士他都準時返到崗位,腰板挺得比小鮮肉還直,最惦念是鏞記已故創辦人甘穗煇天天與員工午飯的親民。老饕客相機大王陳烘見盡繁華最愛鏞記的一口普洱,風雨不改逢星期天約朋友來嘆一盅兩件,慨嘆有人味的粵式茶樓買少見少。
建築師與收藏家林偉而四代都是鏞記的捧場客,母親的九十大壽以至她離世擺的英雄宴也在鏞記,這食店留下林家無數家族回憶。林偉而也是鏞記大裝修的總工程師,因為對鏞記的跨代感情與留低的腳毛,這次裝修他是落手落腳,比誰都肉緊。和他聊起中環,他最惦念昔日跟父母到告羅士打大廈喝下午茶,那是殖民地獨有的港式GLAMOUR,故特別希望在鏞記復刻中環這種下午茶時光。
鏞記掌舵人二少甘琨禮,最敬重父親把儒商文化引用於生意,特別重視與員工關係,重視人的價值。他說,父親是斬燒鵝出身,故從來不忘本,鏞記縱已成名店,地下一層特意招呼草根,不設訂位、員工不會白鴿眼,人人都可以來吃個碟頭飯。
「以人為本」講就容易、做就難,但這是社會由下而上最需要的理念。
中環仍是香港政治及商業重地,權力中心。重新認識中環,我也特別關注這裏每個人,他們同樣是創建一份子:騎單車穿梳鬧市的外賣仔、賣白蘭花的婆婆、赤裸上身推着手推車的搬運工人,他們都是中環精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