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與今天當編輯條件還相同嗎?五年前,行內渴望Digital Native 的人打一場數字仗,五年後,由成名後做乜都得,演變成未成名做乜都唔得。連進行入職面試前,最常聽到是某某人選知名度有多麼高、追隨者夠不夠、影響力樂不樂觀云云。想不到,當編輯,也是一世面對着考試,彷佛不留神眼一眨,行內景況已面目全非。
多得社交媒體,聰明的編輯明白到,與其為媒體打工,倒不如順便發展個人帳戶,就算請食無情雞,也未至於兩手空空的概念,如婚前協議,讓自已做自已的後台。這個情況,在中國出版行業最常見,如 VOGUE China 總編張宇憑4453條微博收穫482萬粉絲,直逼 VOGUE China 的粉絲量;或是即將卸任的時尚芭莎主編蘇芒也只用 3854 條微博吸了近 690 萬粉絲,反而該雜誌的官方賬戶,則是在發了25000 條微博後才擁有844萬粉絲。
時裝編輯開始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如當時他們最看不起的 KOL,你將成為當時你最討厭的人,這句說話竟然諷刺地成真了。如今,社交媒體把時裝編輯的個性與品味推向大眾,讓她們成為焦點。編輯不再需要透過雜誌接觸觀眾,如演員不一定要演戲才能讓大眾認識自已,反而能夠直接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與大眾交流,用這種方式吸引崇拜他們的人。
那是否代表,主流雜誌將會成為編輯們的墊腳石?因利乘便取下人脈與曝光機會,時辰便分手?難怪有公司要簽下合約在離職後不能在別的公司內工作,可見編輯不再是一本雜志的員工,而是一所媒體的標誌。到底 KOL、Influencers 是否編輯轉型的不二之選?只能說,編輯明星化,人人渴望成名,只是一切改革的前奏而已。
Comments